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婚姻家庭 > 子女教育 > 孩子有分离焦虑 家长怎么办?
 

孩子有分离焦虑 家长怎么办?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13/12/10   浏览次数:994  
孩子有分离焦虑 家长怎么办?

    如果家长发现小孩一直黏着自己,那么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分离焦虑”的时期到了。
   “分离焦虑”出现的时间:
    当孩子一岁左右时,可能会出现离不开主要照护者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离焦虑”。有些孩子“分离焦虑”出现的时间比较早,最早8~10个月就会出现。当孩子会爬、活动范围扩大,有时候可能看不到主要照护者时,就会开始有这种情形。  
    导致“分离焦虑”的原因:   
    一岁的孩子身体发展动作与能力越来越进步,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甚至会四处探索,但是孩子的心智发展却还不成熟,随着依附关系的建立,孩子会很黏主要照护者,当大人一离去,孩子不知道大人还会不会再回来,很容易产生“我是不是被抛弃了”的疑问,因此会感到惊慌失措。  
    除了年龄与发展的阶段之外,当妈咪再生弟弟妹妹时,因为妈咪的注意力会转移到新生儿身上,孩子也可能会有“分离焦虑”的倾向;另如刚上幼儿园或到新环境,孩子也会开始焦躁。  
    这种状况通常会持续多久:   
    通常等到孩子满3岁以后,随着心智年龄越来越成熟、社会化的历程与逐渐习惯与主要照护者分离,孩子就慢慢不再会有“分离焦虑”的问题了,所以“分离焦虑”只是一个过渡期的行为表现,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孩子所黏的对象,不一定是妈咪,基本上,孩子所黏的对象都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护者。如果妈咪并非家庭主妇,那么孩子所黏的对象则不一定会是妈咪。  
    夜晚时容易哭闹不休:

    处于“分离焦虑”时期的孩子,白天时会黏着主要照护者不放;夜晚睡觉时,突然醒来时若看不到主要照护者,孩子容易夜啼难眠。当大人半夜被孩子的哭闹声惊醒,检查既不是尿布湿了、肚子饿了,也不是穿太多、太少或生病不舒服,通常都是因为与大人分离不安所致。  
    “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成长过程:   
    尽管孩子紧黏着大人不放,会让大人受不了,不过张玺医师表示,“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成长阶段,是因为孩子相当信赖大人的缘故,表示亲子互信与依附关系建立得很好,两人之间密不可分。这只是成长的过渡阶段,大人不用想“该如何使孩子不要太黏人”,除非孩子太黏的问题持续到5、6岁以上,甚至已成为一种生活障碍时,才需要求助于医师或治疗师。   
    孩子“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
    当孩子焦躁不安、不想离开大人时,通常会以大哭大闹来表示,有些孩子则是会紧抱着大人的大腿,不让其离去,或是追着大人跑。程度较严重的孩子,甚至连大人上厕所也要跟,醒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想看到主要照护者。  
    并非所有孩子都会有“分离焦虑”的问题:虽然绝大多数的孩子在一岁时,或多或少都有“分离焦虑”的倾向,不过并非所有孩子都会历经此阶段,有些孩子不太黏主要照护者,没有“分离焦虑”的问题。有没有“分离焦虑”的问题通常与孩子的个性有关,大人也不用灰心,认为孩子一定是不信任自己,才不黏自己。  
    若没有特定的主要照护者,孩子通常比较不黏人,有些孩子因为双方家长都需要工作,如果没有请保姆照护孩子,而是将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祖父母等人轮流照护的话,由于没有特定的主要照护者,孩子通常也会因为环境的影响,比较不黏大人。只要孩子的粗动作、精细动作等发展皆正常,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这种照护模式会不会对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孩子离不开我,那我就不要离开他吧!” 许多妈咪会因为孩子很黏自己,动辄哭闹不休,而消极地放弃既定的计划,例如:“孩子很黏我,那我就不要出门了”或是“孩子不想去上幼儿园,那就让他自己做主吧!”其实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做法,大人不能因为孩子的“分离焦虑”与哭闹行为,就改变原有的计划。正常的依附关系为“当必须离开孩子时,仍然要离开”,否则将影响到孩子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历程。即使孩子刚开始时会因主要照护者不在而很焦虑,不过时间久了,孩子也会逐渐适应了。  
    如何改善“分离焦虑”的情形:
    1.当家长要离开时(例如将孩子送到保姆家),要告诉孩子,自己几点会去接他,并要说到做到;如果不确定时间,可以说“妈咪晚一点就会来接你,你要乖乖听话喔!”别什么都不说就离孩子而去,孩子会很惶恐。  
    2.让孩子逐步适应与主要照护者分离。例如刚到保姆家时,一开始都要陪伴着他。几天以后,等到孩子逐渐适应了新环境,玩得不亦乐乎时,家长再跟孩子说ByeBye。当孩子开始了社交生活与对新环境产生信赖感时,孩子反而可能会主动跟家长说ByeBye。  
    3.家长可以在孩子身后陪伴他,看他玩耍。当孩子回头确定家长还在时,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弟弟你看,前面那是什么呀?是不是一只兔兔呀?”   
    4.等到孩子比较适应了,真的要离开时,家长一定要当机立断立刻就走,不能因为孩子哭闹而犹豫不决,甚至回去抱孩子,不离开了。离开之后,除非完成既定的行程,不然不要立即折返(当孩子有其它合适大人照护时)。  
    5.有些孩子连家长上厕所都会哭,想要一起进厕所,这时候家长不妨隔着门和孩子讲讲话,使孩子听得到家长的声音,稍微安抚他。
    6.晚上睡觉时,如果孩子会因为与家长分离而哭闹不休(已确认过并非肚子饿了或尿布湿了等原因),家长可以将孩子抱在胸前,让孩子聆听家长的心跳声。听到家长的心跳声往往会令孩子感到很安心,等孩子睡着后,再将他轻轻放回婴儿床上即可。  
    7.应寻求其它照护者的支持。例如妈咪要出门,孩子哭闹不肯让她走时,爸爸应过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方“我变魔术给你看,好不好?”孩子大多充满好奇心、专注力不佳、记忆力也很短暂,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是一件难事。  
    8.当孩子因黏妈咪而哭闹时,爸爸千万不可以斥责妈咪:“你是怎么教孩子的啊?”应同心协力安抚孩子。  
    不能因为“分离焦虑”而处罚孩子,“孩子好黏人,烦死了!可以略施小惩吗?”张玺医师指出,不能因为孩子的分离焦虑而处罚他,因为这样做会破坏既有的亲子互信关系,也会使孩子不安的感觉无法获得释放。建议家长应该尽量站在孩子的立场设想,好言相劝,让孩子知道爸比妈咪不会遗弃他。可以告诉孩子“你想哭泣没有关系,我会在你身边陪着你”。  
    男宝宝或女宝宝,出现“分离焦虑”的比例都一样,性别不会影响孩子有没有“分离焦虑”的问题,女宝宝也不会比男宝宝更黏爸比妈咪。  
    喝母乳的孩子,可能会更黏妈咪,喝母奶的孩子通常会更黏妈咪,尤其是亲喂的人,因为亲喂母乳会使亲子之间的依附关系建立得更加稳固,而且也因为母乳较易消化,孩子容易肚子饿了想喝奶。  
    “分离焦虑”与遗传无关,“我小时候很黏妈咪,那我的小孩会不会也很黏我?”其实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分离焦虑”与遗传有关,应该是与孩子的天生气质、后天家长的对待方式与个性养成有关。应给予孩子更充分的时间,即使我们知道“不要因为孩子处于分离焦虑的时期,而处罚或责骂孩子”,不过有时候赶时间,仍不免会责骂孩子。妈咪上班快迟到了,若孩子哭闹不放手,一旦斥责他,孩子可能会抓得更紧,因为他会认为“这下子真的要被丢掉了”。因此也可以透过预留更充裕的时间给孩子,充分与孩子沟通,让孩子逐渐适应与习惯改变的相处模式。  
    “分离焦虑”时,究竟要顺着孩子?还是不要顺着孩子?许多家长都有“究竟要不要顺着孩子”的困扰,张玺医师指出,家长要“接纳”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应调整成包容与接纳的心态,不要因为“分离焦虑”而对孩子动怒,只要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发展过程,假以时日,孩子的心理发展也会追上生理发展而逐渐成熟,建议家长耐心地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过渡期阶段。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