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要是对这个世界还有感觉的人,就一定知道情感需求的多样性,才是生命的本质,你一辈子只可能在形式上爱一个人,但在内心的情感层面或精神层面你不可能只接受一个人,就生命的时间序列来说,爱包含着母爱、父爱、手足之爱、同伴之爱和对隐私内心偶像的梦幻爱情,然后是有给予和获得的真实的情爱,其中你能选择、品尝、体验各种爱和性的感觉,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与异性间的愉悦感,之后是夫妻之爱,对子女的爱,这些情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一种现实存在,只是身体与精神需要的等级不同。
已婚女子需要有异性朋友是一个不模糊的模糊问题。首先我们的社会还有一种不平等的道德与伦理压力,使女性在精神上的自由度要比男人小;其次是家庭事务、教养孩子的羁绊使她们在社交活动中的空间、时间上比较狭窄,婚后女性的大多数情感需求是通过自我压抑或精神投射来形成平衡的。
人们肯定会说,婚后女性保持情感专一性可以使婚姻更牢固。但心理学可能认为,女子的情感专一是婚姻不稳定的第一原因,因为过多的关注、依赖和约束对男人激情有极强的杀伤力。男人天性喜欢情感丰富的女子,她们有一种对男性的占有欲与控制欲,这样的欲望是男人情爱的动力。一旦女人的这种情感丰富被男人改造成为情感专一,她对男人就失去了诱惑力,男人对自己的家庭会不那么珍惜,这是一种可悲的悖论情景。
同样,情感专一是一种控制,要求男人在全方位上来满足女人的各类情感需求,既像父亲又像儿子,有时是丈夫有时是情人,这样的男人是世界上活得最累的男人。女人毕竟不只是一种家庭“动物”,她还生活在社会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中,而与人交往本身会伴随着许多情感的交流,心理学支持人在环境中去拥有一些美好的情感,把这样的情感称为社会的支持系统。
婚后的女子需要哪一类的异性朋友?广义地说,异性朋友是那些在相同的生活和工作圈子中的男性。女性自身个性与社会等级决定了她们与异性朋友交往的特点带有随意性、公开性、泛性(非专一)。交往中的情感在内心层面可以是爱情,在行为层面主要是友情,有的可以是一种异性知己。异性知己虽然不如异性情人那般亲密,但已包含着一些不能言明的爱慕和愉悦,包含着彼此的欣赏、无条件地接纳和共情,在情感上即使没有爱的实质,也会潜藏着爱的意味。
这样一些不能实现的爱意被压抑和积攒起来,使女性在婚姻关系中,在与丈夫性爱中更加敏感可爱,易于博览、兼收并蓄,获取各种艺术素养,才能在所从事的专业中出类拔萃。
婚后女子的异性朋友大多受生活环境,社会阶层的限制,受文化层次的影响,但如果发展到异性知己就不可能不再受文化和空间的影响,当今的一些婚后的女子,喜欢在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中去实现安全而又绮丽的情感梦幻,对现实中的异性情感更多地说“不”。究其原因,问题不在女人,女性在异性情感中需要更多的是一种被爱被欣赏的感觉,而非肌肤的接触。而爱女人是男人与女性交往的原始动力,这使他们难以容忍那种只有亲密却没有亲昵的关系。所以,当女性与异性朋友的情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面临一种艰难的抉择。
心理学认为,女性能稳定地维持与异性朋友间的情感关系需要三个要素:
第一、她是一个性格独立的,内心爱和性的智力比较充沛的人,这样的女人不容易被诱惑、催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知道她在做什么,她该维护的利益是什么?
第二、与异性情感存在着一种空间隔离,朝夕相处的关系不利于婚外情感中的理性色彩,晕头转向在所难免,这是男女情感交往的大忌。
第三、她所在的婚姻关系中,存在着一些不能改变的情感缺陷,婚外的异性朋友成为婚姻的一种补偿或代偿关系。在得不到足够婚内情爱的滋润调养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婚外情感可以保持女性生命中的活力,容颜的年轻和女性的魅力,以此减轻了婚内的冲突,压抑和焦虑,使她能用平和宽容的、不苛求的心态来面对她所爱的家庭。最大的获利者还是婚姻。
焦虑,使她能用平和宽容的、不苛求的心态来面对她所爱的家庭。最大的获利者还是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