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有一位老人说他孙子得了多动症,具体表症是坐不住,据他说,孙子特别淘气,连吃饭和学写字都要动,长久下去,怕上课时也坐不住。于是,他们上了医院,为多动症的孙子开药,还说是治疗多动症的药。老天!是药三分毒,何况是针对清纯的孩子,何况是心理治疗方面的药,对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伤害作用,本来活泼聪明的孩子,也许就会因此而使性格遭到破坏。也许在吃过药后,他有可能真的坐住了,不再爱动了,可那个活泼、聪明、生动的能量被限制了,那么今后,就别指望他再有什么创造和创业能力。
有人为一只多动的狗吃治疗多动症的药,几个疗程后,狗安静了下来,但各种生命指数明显降低,特别是生育能力和反应能力。为什么一定坐得住呢?为什么吃饭时就不能动呢?为什么淘气就一定不对呢?那些所谓的规矩就一定正确吗?有些陈规陋习,就不扼杀人性吗?
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的精力都非常充沛,手脚爱动正是他们健康、生动和勇敢的体现,这些特征如果得到有效扶持和引导,都有可能发展为创造能力和冒险能力,比如李连杰,正是因为从小母亲没有限制他动,才成了今天的功夫巨星;成龙,父母也没因为他连一年级都没上下来而逼迫他非坐得住不可,相反,父母发现了他爱动,非动不可,才送他到了体校;还有菲尔浦斯,从小也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妈妈也逼着他吃了4年的药,只是在11岁时,他决定再也不吃了,而且在教练的劝说下,妈妈才暂时放下让儿子成为律师的心愿,答应让他练习游泳,而那个所谓的多动症一到水里,就是运动能量,那么,他在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中夺得八项金牌也就不奇怪了。干吗非让孩子成为大人们希望或认为的那个样子呢?
有一个儿童从小特别爱动,家里简直没有下脚的地方,父母为此十分焦虑,就把他送进教会学校,让神父严加管教,谁知神父并没有管教他,只是每天给那个孩子一些纸张,让他把多动的能量发挥在绘画上面,而当这个孩子长到20多岁时,他的作品已经风靡欧洲,他就是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毕加索,一个曾经的多动症儿童。还有一个多动症儿童,上课根本坐不住,还逃学,成绩一直在全班倒数之列。他不仅上课坐不住,平时多动也是出了名的,甚至有一次,母亲看见他趴在鸡窝里,学着母鸡的样子孵蛋。可正是这种好奇心,促成了他的求知欲,正是这种多动特质,使在他后天的科学试验中不知疲惫,他,就是大发明家爱迪生。还有一个多动的儿童出生在美国,他的多动体现为闲不住,总在跳,而且手舞足蹈。有一天,当妈妈刚为他换好一套崭新的制服后,他一下子窜到院里,直到雷雨大作,他仍然没有回家,因为他特别喜欢从台阶蹦到水坑里,溅得浑身是泥,他仍然乐此不疲。“妈妈,妈妈,你看,我跳到月亮上去了!”男孩子几乎玩疯了。妈妈只是打开窗户看了看他,笑着说:“好吧,别忘了从月亮下来后回家吃饭。”这个孩子当然会拖着一身脏泥巴回家,试想,如果是我们的父母会怎样做?因为,我们的父母都有一种自己的希望,并用自己那自以为是的经验,以爱的名义,以养育的条件逼迫孩子符合自己心中的那个希望,如果孩子不从,打骂和羞辱会紧随其后。这个美国男孩儿长大后,具体说来是过了大约30年,他真的跳到了月亮上面,是的,他就是把人类的脚印第一个留在了月亮上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回到肯尼迪航空基地,记者问他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他回答道:“我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吃妈妈做的饭。”
试想,如果这些儿童都被药物所治,从此真的不再多动,那么这个世界上还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吗?多动症,就那么可怕吗?干事非要扼杀孩子的习性不可呢?是不是只有坐得住的孩子才会有出息,只有老实听话的孩子才能当博士?可除了这些角色以外,就没有其它成功机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