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在生活中,如何管理好自己面临的压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自身的心身健康,关系到能否适应环境,能否更好的生存。
所谓心理压力是由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其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而来;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只有适时减压,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
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肌体患病。现代生活的压力,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人们。
一、透析产生如何形成?
心理压力的形成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当个体面临各种重大问题时感受到的一种威胁或是危机感。心理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些因素包括应激刺激(即应激原或生活事件)、应激反应、认知解读、应对方式、个性特点、社会支持等有关因素。
生活事件就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例如:就任新职、就读新的学校、搬迁新居等;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生病或身体不适等;经济与人际关系;怀孕生子,初为人父、母;更换工作或失业;进入青春期;进入更年期;亲友死亡;步入老年。
认知解读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的觉察和理解。 应对方式,由于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
个性特点与认知评价有关。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因素,都可以不同程度影响个体在应激过程中的评价。个性有缺陷的人往往存在非理性的认知偏差,可以导致较多的心身症状。
社会支持是指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在应激研究领域,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