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心理 > 社交恐惧 > 社交恐惧症形成原因
 

社交恐惧症形成原因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14/9/11   浏览次数:882  

    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包括对人恐惧、赤面恐惧、体臭恐惧、余光恐惧等等。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会害怕与人接触,在与人接触时会感到紧张,出汗,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观察。有些严重的不敢出去购物、逛街。那么,社交恐惧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一)追求完美

  社恐症人群都有一颗过分追求完美的心。讨厌自己内向的性格,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的优秀完美,可是事情却总是反向发展,越想表现的好,却越是在他们面前紧张、发慌、脸红、恐惧,这种痛苦没有人能体会,象一个无底的深渊,吞噬着全部的思想、注意力和时间。追求完美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这种优秀的品质却让内向的社恐症患者过分的夸大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敏锐的感受性本是内向性格所具备的独特特点,却让他们更容易感到了不安和痛苦。

  那么追求完美会给社交恐惧症的人带来什么样的负作用呢?

  ①讨厌自己内向的性格。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都是内向的人,但是却又非常讨厌自己内向的性格,觉得外向的人做事爽快,迅速、为人热情、喜好言谈。而对自己却总是发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因为我们是内向的人,我们本来的精神活动是内向的,我们内省力强,追求完美,这些优点根本看不到,就像是一架自我测定器,一直检测自己有没有紧张,有没有脸红,有没有恐惧,有没有余光等等,而结果是,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一定会脸红,你一定会紧张,你一定会恐惧!

  ②敏锐的感受性。这种优势反而让社交恐惧症患者更容易感到不安、恐怖、担心,痛苦,于是就把这些不安、恐怖、担心、痛苦都当做必须要控制的情绪,不应当存在,企图否认这些应该有的心理现象,不明白这些心理是我们人类必不可少的保护机制,如果没有痛苦的感觉,我们受了伤也不知道,如果没有任何对人恐怖的心理,那就可以在任何人面前放肆的说自己想说的话,丢掉了礼节礼貌,没有任何顾虑了。所以当你不能够顺应我们的人性,越想控制这些正常的心理时,你反而越加重了症状。

  ③精神交互作用。因为在某种场合感觉到了自己的紧张、脸红等等,注意力就集中在这了这种感觉上,每次在交际场合,就会注意自己有没有紧张、脸红,结果因为总是将注意力吸引到这种紧张脸红上,反而更加重了症状。比如见了人,首先会想自己有没有脸红和紧张等等一些不安的心理,结果是一定会紧张和脸红。

  ④精神拮抗。我们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作用,称为精神拮抗。比如当我们当感到恐惧时会出现不要怕的心理,我们受表扬时会涌现不好意思的心理,我们在高楼房顶低头俯视害怕跌落下去,便会不由后退几步,站在站台上侯车,当电车驶来,害怕被吸进车轨里,就会自动退到白线后。如果缺乏这种拮抗作用,站在高处时,任何人都有害怕跌落下去的恐惧心理,如果坚信这是异常现象与之对抗,越反抗就会越恐怖,以致吓得两腿发抖。同样,在社交场合也一样,每个人面对异性,肯定都会略有紧张,但你要是觉得这是不应该有的心理,越想控制它,你就会越害怕。

  (二)错误的认知

  在幼年时,社恐症患者几乎都有曾经和异性小伙伴间的性游戏,或者窥视过成年人的生殖器,当时感到好奇,参与过,可又模糊觉得这样的是不好的行为,这些小时候的经历因为没有得到过外界的疏导和评价,加上我们国家很多父母对于孩子讲“性”也似乎是避讳的一件事,这样,这些孩子对性的态度就停留在12、13岁青春期刚开始的状态,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持续保留着青春期少年的性羞怯心理,与成熟的生理和智力年龄不协调。

  青春期,性意识逐渐萌发,渴望和异性恋爱、拥抱,又怕被别人看出来,产生羞耻心,又担心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是“流氓行为”“不正当男女关系”,或“已失去贞操”而长期恐惧、自责,不能够明白,在青春期出现的成熟的性心理是正常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并不是什么“坏思想”和“坏行为”,只要没有过分的性行为就可以了。

  有一个男孩子说,高三时,他不知道为什么常会想起女性的胸部,并不由自主地注视女同学的胸部,想到这是一种坏思想和坏行为,就努力控制自己不去看,越控制,要看的欲望越强烈,内心很紧张,逐渐开始觉得男女同学都和自己疏远,不指名的骂他色狼,下流眼神,或在他旁边说讽刺话,吐痰。

  这些自责的想法同时还会导致社恐症的人群的“敏感性关系妄想”,在人面前表情不自然、脸红,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者觉得眼光凶恶会伤害别人,或觉得自己身体有臭味会让别人讨厌。他们性格孤僻,不愿和人交流,表面上和异性来往不多,平时自尊心强,爱面子,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这类人群的敏感性关系妄想常常会感觉别人都是针对自己的,背后都在议论自己,眼神、言谈都对自己不利,所以更加不敢看人和别人交往,这时候鼓足勇气向别人调查检验自己判断,是解除这种心理的好办法。因为停留在青春期不成熟的性心理,这些错误的认知让患者长期处于自卑、自责、恐惧的心理状态,不能够用正常健康的心态与人交往,只有领悟其心理的幼稚性,才能完成心理成熟的转变。

  (三)东方的“耻感文化”

  有学者认为东方的“耻感”文化重视“礼义廉耻”和在两性关系中情感表达的含蓄,也使青少年成为社恐症的易感者,文化的共同性使日本和我国成为此症的高发区。

  耻感文化,是在区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耻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耻感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积淀,顾名思义,所谓耻感文化便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特征就是这种文化中的人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所以耻感文化中的人行为就被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结构(1)本我,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它是原始本能和冲动的存储地,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超我,即良心,存储着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规则与禁忌,超我遵循“道德原则”。(3)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当本我和超我的价值观念相冲突时,自我会选择最大限度满足本我,又依照超我的道德规范去做出选择。

  社恐症的内心矛盾也是本我与超我的相互冲突,原始本能的欲望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内在的冲突使自我在周边环境文化中寻找出口,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传统文化的含蓄,约束着两性关系中情感的表达,加上青少年对于性的无知,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受超我的影响,努力压制、回避、谴责本我的原始冲动,本我被压制、扭曲,产生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症状。

  (四)严厉的父母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苛责的母亲和一个相对软弱的父亲,或者是一个苛责的父亲和一个相对溺爱的母亲。

  有一个叫做晓莉(化名)的患者这样诉说,她有一个苛责的母亲和一个冷漠的父亲,在她上初中的时候,她喜欢上了一个高三的男生,她很喜欢他,但是从来没有和他讲过话,甚至这个男生也并不知道她的存在,于是,她就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了她少女的心事,她将这篇日记藏在抽屉里,但是不知道怎么被母亲发现了,母亲用一种近乎侮辱的词语来骂她,骂她下贱,不要脸等等,那一次的侮骂对她来说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上了高中以后,这个女孩不敢和男生讲话,一讲话就会脸红,后来大专毕业她也不敢和男生谈恋爱,她非常恨她的母亲,她觉得她现在的一切都是母亲造成的,而父亲的冷漠让她难以找到自信,难以和异性相处。

  俄狄普斯情节,心理学上指恋母情结,现在也被泛指恋父情节,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过度的压抑这种情节,那么也会造成这个人在成长之后难以和异性相处。患者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会和父母和平自信的相处,在以后的成长教育中也没有获得这种支持,他就很难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态,因为没有受到父母的接纳,个体会变得不接纳自己,会不自信,会与别人相处困难。

  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不可选择的,就象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一样,在教育上,父母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某一个时刻,父母伤害了我们的心灵,造成了我们现在的状态,我们可以选择去恨,也可以选择原谅。当我们去恨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不公平,我们不能够用我们的真心去体贴这个世界,我们不能够用平和的心去和周边的人相处,我们总是格格不入,因为恨,这个世界是封锁的,因为恨,这个世界又是那样的迷茫。学会原谅,学会宽容,给心灵注入更多的能量,用我们的智慧去包容过去的伤害,让我们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原谅,爱。在这个世界上,是父母给了我们身体,给了我们心灵,我们始终怀着一份谢意,我们愿意去原谅,愿意去爱。

  (五)神经回路学说

  对于社交恐惧的形成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比如生物学上的原因,有人做实验阻断了小老鼠大脑“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神经传导回路,居然也会出现了类似人类强迫症的行为——小老鼠反复抓自己的脸,直到毛皮破损,甚至流血,还无法停止,同时还会焦躁不安,当神经传导回路重新连通,小老鼠马上就停止了抓脸,焦虑症状也减轻了,这说明在我们的大脑确实有神经回路的存在。

  在神经回路中还存在一种生物电信号,神经中枢会不断地发电,所以小老鼠会不停地重复一个动作。神经中枢的生物电如果不正常,就会导致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这些症状发生。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疏通“神经回路”的生物电传导,解除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的困扰呢?有人说,在大脑皮层上强加电流不可以吗?确实有人这样尝试过,用微电流刺激,但是他们很难成功,因为大脑皮层被保护在头骨之中,神经被深埋在血肉之中,并且有“生物绝缘层”,外力强加的电流即使将神经烧伤也不一定在神经通道里达到有效值,那么真正的方法是什么呢?

  在《心灵杀毒2.0——弗洛伊德的拼图》一书中,作者从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法出发,讲述如何通过心理治疗宣泄痛苦感觉,通过利用我们自我意识产生的生物电流,去一遍遍地疏导我们的神经回路,恢复我们正常的心灵呼吸,从而消除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极度窒息感觉,逐渐恢复心灵的健康,并验证了“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的神经回路传导不畅是心理疾病的神经生理基础。也就是说要利用我们神经中枢自有的生物电!它恰恰是最适合的!大脑就是修复它自身的工具!神经回路中的生物电是靠我们的心灵来维持正常的,只有正常有效的心理行为才能保持神经回路中这些生物电的正常运转!

  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追求完美,错误的认知,东方的“耻感文化”,严厉的父母,还有关于神经回路学说上的说法。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