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婚姻家庭 > 离婚再婚 > 《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10/1/13   浏览次数:1265  

      文章摘自麦基卓、黄焕祥所著的《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推荐给大家。怎么区别着迷、上瘾与真爱?相信看过后,你会对“爱”有更深的理解: 
  爱、着迷与上瘾
  我们常看见年轻人因为一段关系的结束而深感痛苦。丧失挚爱伴侣的症状包括忧郁、焦虑、失眠、哭泣、无精打采,失去胃口。没有兴趣参加一般活动,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有时还会生气、暴怒。我们也接触过许多戒除酒瘾或海洛因毒瘾的年轻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症状类似失恋的人。苦于失去关系的人和戒瘾的人显然有相同的行为:他们都上瘾了!不论是对药物或人上瘾,都会经历脱瘾的共通症状。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呢?       
  爱,也是一种上瘾
  上瘾很容易。健康的人如果长期注射胰岛素,身体就会逐渐失去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所以必须依赖外界的胰岛素来源,才能维持健康。长期食用高糖饮食(快速的能量来源)的人也有类似现象,会丧失自己产生能量的能力。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情感需求总是得到快速的满足,一直没有遇到挫折,也会有相同的过程,逐渐发展出理所当然的感觉,以为自己天生就有权利得到这种照顾。一直被爱的人(更准确地说是得到太多关注的人),很少运用自己爱人的能力,却有依赖别人照顾的情感需求,很容易迷上外界满足需求的来源。    
  会让别人在情感上迷上(上瘾)他的人,是因为他自己的能力不足感,以及生活缺少真正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依赖别人对他们的依赖。这种情形很常见,源于父母过度看重小孩,很少让孩子脱离自己的目光。不幸的是,对父母和小孩来说,这种过度担心的养育方式其实是着迷的症状,并没有认可和肯定对方;这种父母需要小孩的情感、关注和顺从,才能维系生活的价值感。对孩子的着迷(一般人称之为爱),有时成为夫妻避免处理彼此关系问题的简便方法。《纽约客》杂志有幅漫画是一对勾肩搭背、看着卧室窗景的中年夫妻,搭配的文字是:“亲爱的,小孩现在都长大离家了,只剩下你和我对抗了!”    
  亲子的着迷式互动可以为小孩提供大量关注,但缺少认可,这种态度常常造成子女无法与人有效沟通,建立有意义的关系。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低落,对别人发展出过度的期望,自己则有不切实际的理所当然感;与人建立感情时,会想控制、占有对方,为关系中的每一件事指责对方。不幸的是,这是社会所认为的理想关系,情歌总是哀怨地唱着“我不能没有你”和“你照亮了我的生命”,所以“没有你,我该如何活下去?”爱情故事的典范(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要我们自杀,而不是面对没有彼此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上瘾的次文化中,提供药物的人(“药头”)有时会被上瘾者视为妈妈,药头有时会免费提供毒品,直到接受者上瘾为止。这个过程很像之前提到的例子:关闭身体本身的运转,让药物负责身体功能,提供幸福、兴奋或放松的感觉。一旦上钩,就需要定期依赖外界的来源。对药物和对人的上瘾具有许多共通之处,难怪脱瘾的症状如此雷同!       
  一旦药头成功建立上瘾的需求模式,就能控制对方。如果药头认为某个人不听话,就威胁不给药物,能使对方很快顺从。一段时间之后,瘾头越来越大时,药头就可以提高价钱,增加对上瘾者的控制。就像所有上瘾的情形一样,人的灵魂被腐蚀,丧失了自我。上瘾者的对策非常有限,而且常常是伤害自己的方法,他们可能威胁要换别的药头,换别的药物,或是威胁要自杀,包括象征性的自我毁灭行为(比如意外事故、身心疾病、失业或犯罪)。    
  爱的馅饼理论    
  许多人认为爱可以用各种方式切割、交换,就像馅饼一样:一大块给伴侣,差不多大的一块给小孩,较小一块给工作,更小一块给朋友。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会小心翼翼地看着自己给别人多少,又得到多少回报,当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亦即期待的)分量,就会开始紧张、嫉妒,随时讨价还价,为了付出和收获的平衡而发狂。越来越执著于公平分配时,就会紧张地活在焦虑边缘,害怕失去自己应得的一份。他们会尽可能寻求别人的关注(而不是滋养的认可),以填补空虚感。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跟伴侣、小孩、朋友为他们付出多少爱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爱的馅饼理论来运作,就会对别人着迷与上瘾,这种人的重心不在自己,而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甚至完全在别人身上!他失去爱人的能力,渴望符合内心“缩影”的某人爱他。为了虏获所欲的对象,可能需要顺从对方,放弃自我。一旦虏获对方,必然会一直监控对方,以确保对方不会逃走,于是以爱之名创造了一种上瘾的生活方式。    
  着迷与强迫    
  着迷(obsession)是一种挥之不去、不断重复的想法,比如一个学生着迷于所学的观念,即使晚上睡觉也一直在想。强迫(compulsion)是根据着迷的思想而有的重复行为;着迷是思想,强迫是与着迷有关的行动。例如,一个人一直害怕细菌和肮脏,于是不断洗手。着迷常常是一种习惯性思维过程,可以提供熟悉的安全感,避免不确定感。比如一直担心未来,就没有时间为现在焦虑。担心常常是焦虑的替代品。  
  对别人着迷是为了控制被遗弃的恐惧,就像婴儿一样。存在处境的本质是孤独和不安的。缺乏安全感的小孩会对父母着迷,试图虏获父母的注意,以避免自己被抛弃,于是形成在关系中试图虏获别人的固定模式,在日后与他人建立关系时,自然而然就有想要虏获伴侣的渴望。这种着迷会产生急切的行为,比如每天打许多电话给伴侣,或是盯梢、监视对方的活动。着迷者的生活可能完全放在着迷的对象上,电影《致命的吸引力》就是绝佳写照,描写一个能干的人因为着迷而崩溃,造成可怕的结果。    
  猎人与猎物  
  虏获别人的渴望常常被当成爱,其实刚好相反,这种渴望会扼杀爱!因为着迷的目标是虏获物化的他人,并没有接纳自我或他人,所以不是真正的爱。着迷是一个牢笼,着迷者无法自由思考或行动,也失去创造力,无法发展关系,因为所有活动的目标都是控制他人,这只是爱的假象。电影和电视节目都把这种关系当成爱,因为双方非常专注于对方,但这不是真正的关怀,因为没有对他人的认可。在这种牢笼中,着迷者因为失去钥匙而陷入困境。 
  着迷与强迫是死胡同  
  着迷时,会放弃自我,用重复思想的安全感与能量取代生命活力。着迷的报偿(或目标)有两种:控制与支配的假象可以提供兴奋感与能量,暂时纾解焦虑。着迷会限制人的生活,着迷的人不愿容纳其他令人害怕的想法和感受,也不需要面对死亡、遗弃、年老、无能或不重要;只要把焦点放在着迷的对象即可。即使着迷可以如此强烈,却还是走向死亡的,因为会丧失自我与活力,在着迷中形销骨毁。  
  着迷意味着物化。浪漫期充满着迷与强迫,幻想、执著于自己不了解的想象中人,然后遇见某个人,于是把自己投注在这个人身上。浪漫期不是与人建立关系,而是对着迷的对象上瘾。同样的,性能量也是重复的强迫行为;在追求性对象的兴奋感中,容易产生机器人般的重复思想与行为。就此而言,浪漫和性能量都类似其他上瘾的过程,并没有呈现出人性。追求对象虽然令人兴奋,却是死路一条。    
  着迷与强迫的处理  
  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着迷,不应该被着迷控制。通过觉察着迷的情形,在分享的过程中承认并接纳着迷。越来越熟悉自己的着迷时,就可以找到逐渐脱离牢笼的钥匙。我们可以为了兴奋和好玩而在短时间内进入着迷,却不会陷在其中。所以伴侣可以共进一顿浪漫的晚餐,同时知道生活压力仍然存在;或是共享一段性幻想,但不需要在生活中实现。    
  不愿分享着迷时,反而会在遮遮掩掩中强化着迷;虽然可以增加快感(也就是上瘾),却无法进入亲密。当人分享自己的着迷,亲密的程度会升高,快感会消退。克服着迷的关键在于熟悉它及其背后寻求安全感的动机。嫉妒时,如果试图控制伴侣,而不是承认自己的不安全感,就会引发问题。当人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着迷,可以和伴侣分享,承认强迫行为的动机,就能坦露潜在的过程,运用觉察使关系更加整合。

  爱的空桶理论  
  另一个关于爱的常见观念也会掌控亲子关系,就是“空桶理论”,抱持这种观念的人把孩子当成空无一物的容器,父母有责任(义务)用爱填满容器。这个理论假定成功的父母会填满孩子的空桶,使他们遇到伴侣时,也有能力向对方灌注这种爱。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就能对自己的孩子如法炮制。    
  由于空桶理论完全依赖外在来源提供有价值的东西——爱,于是为上瘾设定了理想的条件。越依赖别人的爱,就越不会产生自己的爱,爱的发动机逐渐关闭,完全依赖别人的供应,于是对爱越来越上瘾。对药头而言,越多人依赖他,生活的安全感就越大,再也不会孤独!  
  焕祥:我从事精神科时,逐渐发现我对病人是多么重要,许多病人没有我就失去功能。我惊恐地了解到,一旦让他们对我上瘾,没有我时,他们就会以毒品来取代!我最多只能鼓励他们对别人、工作或宗教上瘾。我明白这一点时,立刻鼓励他们把重心从我身上转到他们自己身上,并以团体经验取代个别治疗,但要注意不要让团体的支持变成另一种上瘾。也因为如此,我和基卓打消了成立治疗或灵性社区的想法。  
  解决成瘾的方法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负起责任。一旦能为自己的感受与活动负责,就不易会被人操纵。从权力争夺期进入整合期就是成为自身生活的主人,克服依赖的倾向。    
  爱的完整理论  
  “馅饼”和“空桶”理论的根源就是关系中的依赖,这种关系是相互依赖(codependency)与上瘾的先驱。更健康的取向是在自我与关系中负起个人责任,我们教导的沟通模式可以具体实现这个观念。人是根据自己的知觉和解释产生所有感受,包括受伤与爱的感受的;不是由别人按下这些“按钮”,而是自己按下按钮!人从来就不是空洞的,一直是完整的,只是让大部分的自己蛰伏,没有实现潜能。一旦遇见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受到激发,从内心产生爱;如果有足够的自信,或是愿意展现潜能,就会以开放、脆弱的态度与人分享感受,建立亲密关系。我们认为人向来有产生爱的能力,只是因为恐惧或不安全感才选择关闭。人常常因为报复和愤怒的动机而选择不爱人,但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并不是只有一个有限的馅饼可以分配给挚爱的人和朋友,每一个关系本身都是一个完整的馅饼,可以献出对彼此的所有感受,而不会消减其他关系中的爱,爱不但不会使人筋疲力尽,反而会让人精神百倍。能量并不属于个体,既不能测度,也无法贮存;能量是无所不在的,只需要激发就能与之共鸣。  
  当人对自己的完整有信心,愿意流露自己的感受,并与人分享时,就能增加自我价值感和自主性。父母要让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培养上述特质,就要鼓励负责的行为,让小孩有被认可的经验,把小孩视为全然的人,而不只是关注他们在角色中的言行。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就会了解自己不是等待别人提供爱的空桶,相反的,我们已经是充满爱的可能性的人,我们需要的只是开启爱的发动机,学会在适当的场所,向适当的人,以安全的方式表达爱。这种学习并不容易,也没有太多可供模仿的榜样。关系花园是支持这种生活教育的场所。

  一个图像  
  想象有一株年幼、脆弱、柔嫩的树苗生长在一棵强壮、笔直、扎根深广的橡树旁,如果幼苗依靠着强壮的橡树生长,它的根就会留在表浅的地面,依靠橡树寻找养分,树干会因为依附而弯曲,无法茁壮,枝干又短又细,树叶稀疏细小,得不到多少阳光。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会使两棵树都逐渐衰弱。  
  相反的,如果橡树拒绝支持幼苗,不让它依靠,小树就会长得又直又高,根也能长得深远,从广大的土地得到营养。这种幼苗可以强健地生长,树枝伸展开来,与橡树枝干相交,树叶生动茂盛,在阳光和雨水中随风舞动。两棵树一起抵挡暴风雨的袭击,在怜惜的细雨中得到洁净。多年以后,它们各自长成强健茂密的树,都能实现自己的天命。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