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对我院女职工进行的一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我院女职工心理健康状态低于一般普通人群,情绪上的抑郁和焦虑为主要表现,同时存在躯体上诸多不适的主诉。
女职工心理压力一部分来自工作。调查发现,本院女职工对现职不满意的情况比较突出,这可能与女职工在工作中没有获得相应成就感,以及认同感的缺乏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务工作者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服务对象复杂,责任重大,工作中不能有半点差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且是长期持续的应激。另一部分压力来自家庭,其中夫妻感情与子女教养问题为主要原因。
而与此同时,虽然医务工作者懂得一些医学知识,但对心理卫生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少,也未掌握系统的自我调节方法,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或心理失衡后往往缺乏及时、有效的调试,也未寻求科学的解决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临床心理科建议:医院应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对女职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开展一些沟通、应激减压及正确的心理防御技巧培训;增加职工对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比较好的激励机制,让职工能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对达到心理疾病诊断标准者给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临床心理科)
附:某市一女职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院女职工,参加调查的人数为301人,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为33.79±8.43岁。其中初级以下职称23人,占7.6%,初级职称138名,占45.8%,中级职称122名,占19.6%,高级职称18名,占6%。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学历3名,占1%,中学学历59名,占19.6%,大专学历154名,占51.2%,本科及以上学历85名,占28.2%。工作岗位其中护士226名,占75.1%,医生24名,占8%,医技22名,占7.3%,行政18人,占6%,其他10名,占3.4%。其中上夜班有197人,占65.4%,不上夜班的104人,占34.6%。
2.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氏抑郁焦虑自评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对调查的女职工进行集体或个别测查,规定不得与他人讨论或受他人影响,全部在计算机上测试,计算机分析报告,结果与中国女性常模进行比较。
3.结果
(1)市一女职工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较*p<0.05
本院女职工的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躯体化症状高,人际关系因子分和恐怖分低,其他没有显著性差异。(2)市一女职工zung氏抑郁焦虑因子均分与全国常模比
本院女职工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发现本院女职工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具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
(3)生活事件量表分析负性事件总分超过20分有76人,占26%,这个比例远远高于一般健康人群,其中主要得分是家庭和工作,工作中对现职位的不满意比较突出。
(4)对scl-90、SAS、SDS进行年龄分层分析,发现各个年龄段的因子均分没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
如何减轻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指一种心理上有负担、压力,紧张与生理疲劳的一种心理状态,而由心理压力构成致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外部存在对个体(病人)是一种可能耐受的、生活中具有严重意义的客观事件;同时患者本人存在某种易患素质,即具有某种心理缺陷。
人们生活在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中,几乎时时刻刻都会遭受心理紧张和压力,面对压力时,人的机体常常会产生一种自发的神经反应即应激反应。虽然短期的压力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但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长期的应激反应则会使身体发生质的变化危害人的健康。
现代有关心理社会压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事件以及个人对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1.认知评价因素
生活事件对一个人的作用往往受个体认知评价可以使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也能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个体对事物的认知评价,除了个体水平影响外,还受个体特征,行为方式、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生活观念、信仰、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2.适应应对能力
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防御反应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由于遗传素质,早期经验和生活经历不同,个体的能力也有差别。
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其他人或团体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能改善个体,对生活事件的适应、应对能力。
4.生活经历
同一类的生活事件发生次数越多,心理应激的强度就逐渐减弱。
二、如何减轻心理压力
1.改善认知评价方式,减少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人人都会遇到,对于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个人只能在认知评价上以及应对策略上做出调整,如配偶已故,暂且认为他/她“安息”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妨考虑是交了一笔学费等,可以用一些比喻作心理上的调整。对一些年老体弱和胆怯的人,不必经常参加各种遗体告别仪式,应多避免自己制造事件。
2.提高个人的应对能力
面对各种生活中的压力,个体常常会使用一定的心理策略试图加以平息,对不同的困难,不同的时期个人采用的应对方式,应对策略也有所不同。
应对方式可分为消极、积极两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包括压抑、迁怒、行为退化、失助以及借饮酒和药物来麻痹自己等,习惯于这一类应对方式的的人,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感明显增加,心身健康水平也较低。而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幽默、升华和习惯性回避、否认、转移和药理化等,这些应对方式对于消除严重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压力感,具有良好的作用。
除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以外,我们要锻练应对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及耐受持久刺激的能力。学会缓解心理应激的技巧,如自制能力、自我安慰能力、自我照顾能力。学会紧张的工作中“忙里偷闲”和“有张有弛”,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保障心身健康。掌握正确的认知评价,提高社会容忍力。
3.合理利用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的支持,主要来自于配偶、子女、其他亲友的理解、支持和慰籍;朋友的支持,指社会关系网中知心者;其他人的支持,包括单位领导、同事、邻居等。
社会支持越广,越及时,越深刻,个体在事件中的心理压力反应就越减轻。社会支持的数量不能替代质量,支持来源数量越多,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个人安全感就越强,心理压力相对减轻;同时,对某些可通过求助可获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利用支持,如不愿及时向别人诉说,取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就会失去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
齐鲁心理网 家家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