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婚姻家庭 > 子女教育 > 家长深陷子女教育五个误区
 

家长深陷子女教育五个误区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14/8/31   浏览次数:764  

  “如今,我在教师的岗位上,找我解决孩子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从而感觉到家庭教育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大。”人大附中数学教师王金战提出,教师要有教师证,开车要有驾驶证,但有一个职业却无需证件——做家长。而现在所有的家长都属“无证操作”,但教育孩子又恰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因为,14岁之前是孩子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段时间要是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现一些失误,可能对孩子一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误区一对孩子要求过高

  如今的父母,不少人逼着孩子上各种学习班,做各种复习资料,最后可能导致孩子失去了童真、童趣甚至童年。于是,孩子提前出现了厌学的情况,甚至表现出来讨厌教师、讨厌学校、讨厌家长。为了表示抗议,他们不惜在学习上自暴自弃,和家长闹“独立”,这些现象不少可能是因为一些家长对孩子施加了过大压力所致。

  据了解,出现厌学情况的学生在各个年龄段都有,有的学生连续转学了三四个学校,还是待不下去。原来,问题的症结是孩子在哪所学校都有他看不惯的教师。看不惯教师,孩子就与教师闹对立,一闹对立就搞得自己情绪不好,进而发现周边的同学全跟他过不去,于是这样的学生走到哪里都会找到一些“痛不欲生”的理由。“我后来告诉他,需要学会适应环境,只要在人群中,就总会有左中右,你不要寄希望于周边的人都同你心态一样,拥有同样的性格或者同一个爱好,世间的美好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丰富。”王金战表示,和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谈这些道理,不少学生会豁然开朗,但是为什么在家长和教师那里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家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不能去摆大道理,不能去强迫他们,而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尊重他进而引导他。

  误区二批评多于表扬

  教育专家介绍,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让人难以理解。曾经遇到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遇到专家,家长仿佛把对方当做了知音,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的不是。专家问家长:“孩子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家长想了半天竟然想不出来。

  一方面,如果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有这么多缺点,未来孩子还怎么做人?另一方面,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在外人面前滔滔不绝地数落孩子的不是,说明孩子在家长面前已经没有任何自尊可言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越是那些问题孩子,越不缺少指责、批评,真正需要的是肯定、表扬。

  误区三批评不在“点”上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批评孩子的缺点,而是把本身不是缺点的现象当成孩子的缺点。比如说马虎,这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孩子把会做的题目做错了,本身不是马虎,是基本技能不过关。“我认为,这是标准的对孩子判断不准的表现。”王金战表示,“马虎”是所有人的一个共同特点,任何人都会犯点低级错误,为什么我们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完美无缺?

  另外,很多家长都会批评孩子贪玩、懒惰。然而,玩是青少年的天性,却被家长当做缺点批评来、批评去。对于孩子,我们应该要求的是,可以长时间不学习,但是所学习的每分每秒都应该是高效的。

  还有一些家长提出,孩子天天定计划,就是完不成,没有计划性。但学校教师表示,其实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制定学习计划,但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无法完成。学习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像成人工作的时间表,安排得很严格,学习过程难免要比预想的时间长。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变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和变数打交道,因此与计划时间不符是很正常的。然而,这种正常的现象被不少家长当做缺点去批评了。其实,孩子定计划本身就是个积极的行为,孩子既然想到要做计划,就是有一个想规划时间和效率的激情,单凭这点就是值得肯定的。

  误区四缺少合理设计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强项。专家表示,在人口众多的前提下,什么都懂一点,却又什么都不精的人其实是没有竞争力的——当今这个社会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技工学校学生供不应求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现在的家长,当孩子一出生,就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所以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周一到周五已经很累了,但孩子到了周末更累,很多家长给孩子报班带有强烈的盲目性和攀比性。家长很少考虑孩子是否适合学习这项技能——这就是独生子女时代,家长都输不起,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表现。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的钱,但是缺少对孩子长远的设计,缺少对孩子自身特点和潜能的分析和发掘。如果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为其设计路线,而只是堆积了这么多“班”给他,第一孩子不需要,第二孩子学不过来,第三给孩子报了这么多班,孩子反而无法确定自己的强项、特点在哪里了。这样的学生就容易变得一点特色也没有。

  误区五不能跟孩子做朋友

  独生子女看似有同龄人,但是缺少朋友、缺少伙伴、缺少手足。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不去做孩子的朋友,孩子基本上就很难有知心朋友了,其积累的心理问题可能也会越来越多。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这些成长的烦恼必须发泄。发泄不出来,就会越积越多,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当今的家长应该注重孩子朋友少的问题,所以应该当孩子最好的朋友,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现在的家长,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反而将提供孩子生活的必需品视为关心他们,但家长称职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给孩子提供真正需要的东西——理解。孩子有了朋友就会更加阳光,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更有依托,从而走得更远、更高。

  专/家/点/评

  伤人最重的往往来自最亲的人

  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国家重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行动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渝鸿曾经对中学生做过一项调查,问卷中的一个多项选择题是:“你认为家长做的哪一项最伤害你?”80%以上的孩子都选择了“唠叨”这一选项。

  唠叨实际上是父母特别不理智的情绪宣泄。“人的一生中,3/10的时间都在处理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对孩子关注度极高的家长呢?”家长如果不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肯定会情绪化处理,结果两败俱伤;另外,如果家长总以情绪化的方式与人交流,孩子就会学会以同样情绪化的方式与家长交流。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忍受,大了就会反抗。

  因此,张渝鸿提出,家长如果真的想解决问题,首先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去认真对待孩子现实的问题。“我们嘴上老说为了爱孩子,但实际上我们有多少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平衡?”类似“该报的班给你报了,该学的东西让你学了,最后的结果就看你自己的努力了”的话,一方面是家长的自我安慰,表明自己已经尽父母的责任了,另一方面也许只是表示父母已经黔驴技穷,没有办法再去影响孩子了。

  教育需要家长,家长需要学习。然而,也有人质疑,父母又不是师范院校毕业,怎么能懂那么多教育?专家表示,身为家长,父母总是在第一时间做这个年龄孩子的老师,但事实上,家长如果不注重学习,他具备的只是以前的教育经验。所以现在太多的父母总会沉浸在对往日的回忆上,但孩子是发展的,而且每一个关键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生理表现。

  做家长的要不要学习?肯定要学习,而且要超前学习,不仅学习怎样在生活上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成长,更应该学会如何帮助自己身心健康发展。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