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心理 > 社交恐惧 >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15/7/17   浏览次数:960  

      社交恐惧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一般社交恐惧症”,即无论处在何种社交场合, 都害怕被人注意,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和人发生目光接触。另一类是“特殊社交恐惧症”,即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恐惧, 如害怕当众发言等。然而, 不管是哪一类恐惧,“带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真正害怕的不是别人, 而是自己”。       严俊谈到此话题时一针见血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她用快速的语调说道:“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过分敏感、完美主义、自我要求高、过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过分关注自己、固执、胆小……”        心理学家李子勋在一篇谈及社交恐惧的专栏文章里曾经指出,“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内心都有那么一个超然、完美、权威的自我,他/ 她用苛刻的„必须‟来控制自己,当社交中稍有不完美, 强烈的自我否定、贬低、谴责便油然而生。”“往往是那些聪明的、敏感的、有些神经质的人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 而这类人恰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总是希望做到最好,又常常害怕自己不能做到最好。            重塑自我!       “要想有所突破, 他们需要重新建立自我概念。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治疗, 如果要依靠自己调节的话, 需要完成两个步骤。”严俊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第一步, 问最亲近、最信赖的家人、朋友, 在他们眼里, 你是什么形象; 问自己, 你是什么样的; 问上司、同事, 在他们看来,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 你得到了三份关于你的界定, 对比这三份评价和认知, 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        

      第二步, 建立对自己的要求。你想要塑造自己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哪些特点和行为需要改正? 继续问你的家人、朋友、上司、同事等, 考量是否值得投入时间、精力和心血去做出改变,“是不是非改变不可, 是不是有影响? 如果不是, 那就不管它。精力应该投入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上, 别再关注自己不要的事物。”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吧!        “只有承认自己能力的不足, 接纳自己的缺陷, 才能通过不断完善来使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状态。”        这些自尊过高而自我设限的人在最终演变成社交恐惧症“患者”之前, 会有些不易觉察的言行。比如,跟周围的人接触减少了;本来计划好参加活动却无缘无故临时取消它; 一直不表扬自己、忽略自己的优点等等。严俊建议防微杜渐, 在造成危害之前,赶紧认清自己的状态并改正它吧!         李子勋也指出, 优秀的人经过( 自我内心的) 折磨会变得平庸而失去竞争力。“自我如何解读社交恐惧很重要, 如果你认为你的社交恐惧是一种病, 你得到沮丧、病态行为和失败; 如果你解读为我不爱社交,那么你得到时间、知识和内心宁静。”         如果你执意要以自己“内向”作为折磨自己不去参与社交的理由的话, 我想告诉你:      “内向” 不是拒绝社交的借口         社交高手并非个个都性格外向、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因为再外向的人也有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一面, 再内向的人也有可以懂他们的人。喜欢独处的内向者, 并不代表“社交商”的指数低。            首先, 打开你的心。“一个人的OPEN 状态有多大, 就决定他能接受的有多大。内向并不代表别人不可以接近和了解。”猎头Sabella 说,“其实真正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个内向的人,但并不妨碍我的工作和我的社交。重要的是让人家可以了解我。至于你用什么方式对待我是你的事情。如果我始终把自己藏    着, 对方想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我, 那对方就很难做到让我满意。这样是对彼此时间的浪费。也许会辜负了人家的好意。”         Sabella 认为, 无论何种场合, 自己觉得自在就好。“只有自己自在了, 才能让身边的人不觉得紧张。这种社交是先利己后利人。如果你放松下来, 没有戒备地敞开心扉, 最坏的结果是被对方伤害。但你至少可以知道,你没有伤害到其他人。同时,大多数同情弱者的人会认为你至少很善良。大家是愿意接近善良的人的。”我们也相信,真诚地敞开心扉是没有错的。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Joseph Luft 与Harry Igham 提出了“Johari window”人际关系发展模型,4 个区域代表人际关系的4 种不同层次:       ●开放自我(Public self) 代表的是, 关于你这个人的所有信息当中, 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例如你的名字、职衔、休闲兴趣等。       ●盲目自我(Blind self) 是指别人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部分。例如别人注意到你的某些行为模式或说话习惯,但是你自己没有发觉。因此, 我们非常需要他人的回馈意见, 这样才能更了解自己。      ●隐藏自我(Hidden self) 则代表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部分, 也就是你刻意隐瞒的个人隐私。唯有主动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才能让别人更认识你。       ●未知自我(Unknown self) 指的是包括你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 也许是未被发掘的潜能, 或是被压抑的感觉等等。      建立关系的关键就在于扩大开放自我的部分,一方面学习开放自己,和别人分享关于你的事情( 缩小隐藏自我),另一方面虚心接受别人给予我们的意见( 缩小盲目自我)。         当然,一切得由你开始。研究发现,自我揭露的程度与关系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当你对别人表达个人感受或是较为私密的事情时,就代表了你信任对方,对方也会感受到,并因此对你产生信任或好感, 愿意和你分享他个人的事情,你们的关系就会更进一步。     然后, 做个聆听者。研究显示, 内向的人比较专注, 除了能运用在工作上, 也愿意把心力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这样的特质, 让内向的人容易成为良好的倾听者, 加速彼此的关系建立。“我并不认为社交高手就是那些口若悬河的演说者。”西岸奥美( 北京) 咨询策划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超这样说,“有时候, 扮演聆听者的角色也很重要。特别是我们公关行业, 你要更多地去倾听客户的需求。只有互相了解了需求才能建立信任甚至是商业关系。话不在多, 点睛就行。如果你性格内向, 那就可以从社交场合中聆听者角色开始锻炼自己。” 内向的你虽然安静, 但不代表害羞;内向的你虽然不爱说,但不代表不肯行动。主动协助他人是内向的人展示能力的好机会。由于自愿服务多半处于比较轻松的环境之下, 所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之下, 内向的人可以自在地和他人建立关系。        “再内向的人也应该有个自己的喜好。”高超说,“如果内向的你在跟人交往时比较容易感到不自在, 那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你专注和擅长的话题上。我们见过很多平日里言语不多、但一说到自己专注的领域就滔滔不绝的人。有了自己专长的喜好 , 这样也能消除内向者心里的一些恐惧感。所以, 一定要培养自己一些爱好,这是帮你打开社交圈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以试着:    1、接纳你自己         2、把对方想象成自己的亲戚         3、We like the people who like us        “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何必刻意向那些对自己不友善的人示好呢?你只需要关注那些会对自己点头微笑致意的人就可以了。         4、不刻意迎合别人          压抑自己、迎合别人和外界。这样的方式既让对方无法了解真实的你, 亦让你自己觉得这样的交往浮于表面形式, 从而也唤不起自己的真情实感, 真实的自己也就越躲越远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1、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优势、劣势,擅长的、不擅长的,在自己的优势、长处、擅长的方面下功夫; 2、确立目标不可好高骛远,要立足现实,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通过不断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建立自己的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当自己做出成绩时马上犒劳自己,鼓励自己; 4、提升自己的能力,当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的时候,习得性无助感就会慢慢消失。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因为失去自我控制力而导致的拒绝努力的自我挫败思维,当他们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无论自己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就随之丧失了,最终,自我挫败思维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我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人!”、“我做什么都做不好!”等等之类的思维定势之中,他们会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绝望的心境之中。    后来,为了检验能否通过学习来矫正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与同伴还把学会无助的狗放到往返箱子中,用手把这些不情愿动的狗拖过来,拖过去,越过中间的闸栏以逃避电击。结果发现,一旦狗发现它们的动作对逃避电击是有效的,这个“治疗”就百分之百的有效,而且具有永久性的效果。这个研究结果令人震撼——无助感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消除。    这只无助的狗,那绝望的眼神,那无助的悲情,那失去希望的和未来的麻木,总是时不时地映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只狗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小时候,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发育不完整,控制不了身体的平衡感,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甚至整天磕磕碰碰;我们控制不了自己拉屎排便,经常尿床、尿裤子;我们还没有完全的感 知觉能力,写字、算数总是出差错……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父母或者老师那“恨铁不成钢”的眼神,听到屡次响在的声音“真是笨死了!”久而久之,一种印刻效应镌刻在了我们的大脑里——我是一个笨孩子!      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的阴影?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些方向,值得我们思考:  1、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优势、劣势,擅长的、不擅长的,在自己的优势、长处、擅长的方面下功夫; 2、确立目标不可好高骛远,要立足现实,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通过不断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建立自己的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当自己做出成绩时马上犒劳自己,鼓励自己; 4、提升自己的能力,当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的时候,习得性无助感就会慢慢消失。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