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结束了。长假之后,有的人不思上班,工作效率低下;有的人身心疲惫,心情焦躁,内心抑郁;有的人肠胃不适;有的人失眠……
如果你有这些表现,当心,“长假后综合症”已经悄悄找上了你……
调节心理适应工作
长假对于许多忙碌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放松机会:或携家旅游,或疯狂购物,或聚友畅饮,或蒙头大睡……长假过后,骤然从闹到静、从闲到忙、从静到烦,很多人一时适应不了,患上了各种各样的毛病。许多专家指出,所谓的“长假后综合症”并非疾病,只是人们在长假后,身心再适应时受到压力后所出现的心理症状:
有些人还沉浸在假日的欢乐之中,向往热闹,不思上班,以致工作效率低下,办事不力;有的人则感到浑身不舒畅,身心疲惫,心情焦躁,内心抑郁,茶饭不香。有些人过节期间猛搓麻将,通宵达旦,不眠不休,假期结束以后就患上了失眠。
专家认为,所谓的“假日后综合症”在医学上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提法。人们在长假中生活安排不科学,生活节奏不适当,导致节假后体能下降和情绪紧张,进而出现疲乏,焦虑等症状,就是人们常说的“长假后综合症”。一般人经过一周的自觉调整,就可以恢复正常,不需要就医。
但也有一些人在假日后会有严重的情绪反应,比如:过分的焦虑或者忧郁、失眠,恐惧上班等等。这些人往往个性敏感多疑,容易疲劳,遇到刺激会导致某些个性因素被激发和暴露出来,自我调适能力较差,长时间(1到2周,甚至1个月)无法自我恢复,明显影响了身心健康,影响了正常生活,就应该看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有时候需要适当服用药物。如果就医不及时,还会导致焦虑症等神经官能症的恶果。
当然,真得了“长假后综合症”,那也不用慌,医生开出的
自我治疗的处方是:
首先,克服懒惰和恐惧 尽快将自己的心理转到积极的状态中来。静静地梳理一下上班后应该做的工作,尽量将繁忙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至于头昏脑胀,手忙脚乱。一些社交欠缺、个性内向的人容易产生寂寞孤独的心理,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况,应该尽量调节自己心态,多与人沟通,或是向家人朋友倾诉心事,或是找心理医生解开郁结。
其次,应该尽量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多与人交往,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些,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工作之余,还可以邀请同事好友或打球健身,或去郊外享受自然风光,放松并调适自己的心情。
第三,尽快恢复自己正常的作息时间也极为重要。应该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也不要贪睡懒觉,注意饮食,多吃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喝酒。
如果自我调控效果不好,就上医院去寻求医生的帮助。
“长假后综合症”不是病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指出,所谓“长假后综合症”并非心理疾病,只是人们在长假结束后上班时,身心受到压力后所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
出现这种状态,专家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从闹到静。大家在节日里都喜气洋洋地走亲访友,相互拜访,十分热闹。过了节后,这种喧哗热闹的氛围和场面都已过去,一下子回到平静的环境中。二是从闲到勤。虽然过节,几乎家家都人来人往,忙忙碌碌,但生活内容却是十分休闲。节后,立即要投入快节奏的工作学习,努力和压力又要重新开始。三是从静到烦。原本心理很平衡,可是节日里人来客往,交流频繁,信息很多。看看人家的生活,比比自己的日子,瞧瞧他家的闺女,想想自己儿子,差距越看越大,越想越烦,心理状态失衡。“不过,这只是一种不良心理状态,而不是心理疾病。”
“长假后综合症”虽然不是病,但对工作和学习肯定有影响,为此,
心理专家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是注意适度休息。欢度节日很疲劳,所以在假期结束回到工作和学习状态时需要多注意业余时间的休息,以补偿和恢复假日积累的疲劳。
二是递进日程计划。当回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时,在日程安排方面要注意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不要一下子把日程表排得满满的,也不要在假日后立即投入过于繁重的、充满挑战的项目。
三是放宽攀比梯度。攀比和差距可以成为不断努力的动因,但也要注意其挫伤积极性和构成自卑的负面效应。总之,要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战胜不良的心态。
对症下“药”
连续放了7天长假,不少人对节后紧张的工作缺乏心理准备,以致产生紧张、忧虑、厌倦工作的不良心态。
如何让自己的身心“马达”尽快恢复正常运转呢?医务界人士开出几贴药方,或许对你有用。
症状一:恐惧上班
对策:深呼吸
应对“上班恐惧症”,可从生活内容到作息时间都作出相应的调整,静心思考上班后应该做的事,使自己的心理调整到工作状态上。也可每过几个小时进行一次慢而深的呼吸,想象好似随着吐故纳新,紧张也离开了身体。必要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改善情绪,消除恐惧。
症状二:神经性厌食
对策:适当运动
对患有神经性厌食的人,除了旁人应该给予及时的开导、解释和鼓励等心理诱导和吃些清淡食物外,最佳的方法就是参加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如轻快的步行、慢跑、跳舞、伸展等,做一些使自己心跳加快、出汗的运动,让自己的身心“动”起来,胃口也会调整到正常状态上来。
症状三:睡眠紊乱
对策:休息、补充营养
长假玩乐过度,甚至通宵喝酒打牌等,不给身体充分的休息时间。这样就打乱了人体正常生物钟,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结果“睡眠紊乱”就会找上门。
过度疲劳引起的“睡眠紊乱”,需赶快采取补救措施。体力性疲劳因运动过度引起,可以通过休息或给身体补充营养得到解除;脑力性疲劳原因多是长时间用脑,大量消耗能量导致大脑血液和氧供应不足,削弱了脑细胞的正常功能,集中表现为头昏脑胀、失眠多梦等,缓解的方式是让大脑放松休息,可轻轻按摩头部、散步闲逛或做其他小事分分心、听听音乐等;心理疲劳则由过节压力感造成,应设法减轻心理压力。
节后如何调整肠胃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七天长假。在这几天的假期里,相信有人肯定胡吃海塞了几顿,更有甚者还可能因为贪杯伤了肠胃,这里教你几招调节肠胃的方法。
腹部按摩法
用一只手的掌心贴附肚脐,另一只手叠在上面,顺时针方向以画陀螺的方式柔和地边按边摩擦,由肚脐逐渐均匀画圈至全腹,约80―100下,再倒回到肚脐,再按摩80-100下。可双手交换,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式再按摩一遍。腹部按摩能改善肠胃功能,让肠胃受到负载压力,如果长期坚持,肠胃排泄也能有所改善。建议在晚上上床后按摩,按摩时,既不要空腹也不要胀肚。
腹式呼吸法
我们平时的呼吸方法都属于胸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并不能大量地吸入新鲜的空气。腹式呼吸法在吸气时要尽量深吸气,用力让腹部、肺部充满气,但不能停止,还要尽力吸气,当腹部无法再吸入空气时屏息3―5秒左右的时间,再将腹部和肺部的气缓缓吐出,吐气过程不能少于8秒钟。腹式呼吸法扩大了血液含氧量,让肌体变被动为主动地排除人体废物,同时腹肌的收缩和放松也是一种良好的按摩,促进了胃腹运动,改变了消化机能。建议在晚上睡觉前平躺在床上进行。
消除积食的方法
节日期间,许多人禁不起诱惑,饮食往往失去节制,尤其是多吃了高脂肪或热量高的食物,肠胃无法负担,造成腹胀、食滞、消化不良的后果。现在教你几个消滞的方法。
控食消滞:进食数量要减少,最好暂时什么都不吃,下一餐宜吃清淡食物。
汤水消滞:消滞最简单的方法是喝茶,因为喝茶能帮助分解脂肪,有消滞作用。其次也可用红萝卜、荸荠煲水,或以山楂、麦芽煲水。
运动消滞:帮助消化的最佳方法是运动,宜选温和的运动,例如散步一小时。
药品消食:如保和丸能消积食、和脾胃,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腹胀满、嗝气吞酸、大便泄泻等病症;山楂化滞丸能消食导滞,用于停食停滞,食少纳呆,大便秘结,脘腹胀满;鸡内金为鸡胃内壁的干制品,可消食化积、健脾止泻,适用于食积腹胀;多酶片含淀粉酶、胃蛋白酶、胰酶,适用于因食用淀粉等食物较多而引起的消化不良。
对症消滞:伤食鱼可以将生姜捣烂,拌醋调食。伤食肉可将山楂烧熟,煎水饮服,或嚼食山楂或山楂饼。伤食鸡蛋可用神曲30克泡水饮服,或在米汤中加食醋一汤匙调服。陈金
长假后谨防心肌梗死
许多人都喜欢在节日期间安排一些酒宴,给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加上经过长假后的彻底放松,无形中增加了节后重新上班的心理压力,造成了节后多发心肌梗死,到医院就诊人群增多。
国外一项研究材料表明,在节后发生心肌梗死的人群,要比其他任何一天都多20%。专家对在1986年至1995年的10年间死于心脏病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心脏病致命的高峰期大多集中在节假后。其中50岁以下没有心脏病史的女性,节假日后的死亡率比其他日子多五分之一。50岁以下且没有心脏病史的男人,死于节假日后比其他日子多19%。
对此,医生建议人们,预防心脏病、消除节后现象,要从身边生活小事做起。
一是要消除心理压力,以轻松心情对待节后重返工作岗位,以平常之心对待紧张工作。
二是要做到劳逸结合,即使是长假的休息,也要注意有张有弛,放松有度,一切以身心愉悦为标
三是要合理膳食,即使是亲朋好友团聚欢庆,也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饮酒莫过量,确保身心健康。特别是有心脏病史的人群,更要注意控制饮酒。一旦出现了节后现象,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听从医嘱,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千万不要拖延病情,否则得不偿失,造成后患无穷。
齐鲁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