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少年心理 > 网瘾早恋 > 网瘾与网瘾背后的依赖情结
 

网瘾与网瘾背后的依赖情结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14/9/5   浏览次数:831  

  成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成瘾行为是很普遍的人类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成瘾物与成瘾方式已向高科技演变,比如网络游戏成瘾。因此也可说,网瘾是科技的代名词,是文明的副产品。?

  网瘾对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值得深思的是,人们为何那么依恋网络世界?网络游戏为何会迷倒那么多青少年,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中的男孩?是我们的教育不力?是父母的教养无方?还是独生子女本身的问题?

  或许,研究成瘾的专家,会总结出一系列形成网瘾的因素。确实有许多原因会使孩子迷上网游,但要达到痴迷于网游而不能自拔的程度,并非是所有迷上网游的孩子。那么,什么样的孩子容易上网成瘾?而保持上网成瘾的条件和力量又是什么呢?

  精神分析告诉我们,各类成瘾都是基于人类的自保和自爱本性中的对快乐、愉悦、兴奋、刺激和幸福的追求,或者说是基于自保和自爱本性中的对克服分离焦虑、战胜孤独恐惧的追求。

  人类是群居动物,分离焦虑是人最早的体验,孤独感便是人最早面临的恐惧。我们从原始人寻求逃避分离恐惧的途径中看到,可供他们选择的是各种群体狂欢,诸如佩戴面具、崇拜动物图腾、敬奉动物神明等仪式活动。在狂喜体验后,他们获得一段时间的平静生活,不至于过分遭受分离酿成的痛苦。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单调生活的厌倦,焦虑的紧张程度

  逐渐增强,直到重复同样的仪式将其消除为止。

  再后来,出现了非狂欢文化的逃避孤独方式。可供人们选择的有:垂钓、棋牌、诗赋、发明创造等,或是嗜毒、酗酒、赌博、乱性等等。如果选择的是后者,它们能使人很快达到狂喜状态,而忘却孤独与焦虑。当狂喜体验消退,分离孤独感又油然而生,所以他们不得不频繁、迫切地寻求狂喜状态,甚至成瘾。我们发现,这些有害的成瘾比有益的成瘾更容易形成,并非是它们内含的刺激量多,而是它们达到兴奋刺激的速成性。如果说,成瘾是对愉快刺激的本能追求,还不如说是对逃避孤独与恐惧的本能反应。

  人类本身存在的依赖情结或成瘾倾向,就是用来应付生命存在中现实焦虑和神经质焦虑的。但每个人的个性特质不一样、对焦虑的忍耐阈值不同,他对焦虑的释放和处理也就不同。良好的释放方式是合理、有度、有弹性、促进人心智发展的。消极的处理焦虑的方式是脱离现实的,比如通过无意识压抑、转移、退化等自我防御,达到一种假象的内心平衡。往往这样的释放方式是无节制、过度或成瘾的。

  可是成瘾又是缓解焦虑的最简易办法,一只烟、一杯酒、一颗药丸、一件衣物、一夜情等,都可以成为寻求快乐、避免焦虑的替代品。一旦体验到这样的好处,那些替代品绝对成为被迷恋的对象,上瘾是必然的。而有害的瘾,在让人们迅速忘却生活的繁芜复杂的同时,也忘却了生命负载的意义和目标。

  成瘾者的内心独白是:上?瘾是幸福感与满足感的快速达成,我不用煞费苦心或久经磨难,就可轻而易举获得生命的激情与高潮体验。我们理解了,难怪“瘾”这个东西,使人那么容易上,又那么不易下。难怪那些渴望成功和幸福,而自主和自控力处于稚嫩阶段的青少年,那么容易痴迷于网络游戏。

  虽然所有的成瘾都表现为过度的依赖,都存在心理的依恋障碍,但不同的依赖(对什么依赖),有着不同的动机和情结。比如毒品依赖者,有着享乐和受虐情结;赌博依赖的人,存在权力欲望和征服情结;网游依赖者,绝对有追求卓越和成功的需要,并存在内心深处的依赖情结。网游成瘾的表象,是孩子在追求新鲜、刺激,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而本质上是在逃避内心的空虚与孤独,满足他们的依赖需要。

  网瘾现象,人们看到的是孩子不思进取、意志消沉,看不到的是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的潜能,以及他们攻击性的压抑。网瘾的孩子,是本可以成为卓越的人,可惜只能算是虚拟世界的佼佼者。他们过度依赖网游,正说明他们有过剩的精力需要释放,说明在表达他们成就梦想的破灭,在用扮演英雄的幻想,抵抗现实的挫败。

  不幸的是,网瘾让他们不再寻求新的追求。因为成瘾的象征意义是固着,即拒绝更新。我们看到,网瘾行为已给孩子一种忘我的陶醉,这种陶醉,又成为了孩子重复与强化打网游的动力。这必然导致孩子对现实的疏离,不再追求新的事物。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英雄气概,纵横于暴力倾向的网络世界,他们的聪明才智枉费于征服网游里的种种怪物。

  怎不叫人痛心疾首!网瘾,吞噬的是青少年的心智,耗损的是时间与生命的代价。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网游成瘾者,为何多是条件优越家庭的孩子?为何多是聪明而个性有压抑的男孩?

  其实,在网瘾背后,保持孩子成瘾条件的力量,正是他潜意识的心理内容——依赖情结;促使孩子上网成瘾的“帮凶”是父母,父母潜意识心理内容——依赖情结,是父母成为“帮凶”的无意识动因。

  当人脱离母体,成为人那一天,就对分离的体验激发出焦虑,心理学家弗罗姆称“这种体验是一切焦虑的总根源”。分离意味着被隔离,意味着孤独与软弱无力,依赖情感便成为人最早的情结(或情感需要)。当孩子发展出自己的分离感与主导性时,母亲的身体再也无法满足其需求。在这种时候,就出现了寻求其他分离的途径的必要性。孩子能否实现促进他健康成长的“分离”之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依恋模式,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

  所谓促进孩子成长的“分离”之路,是指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指在孩子早期,能充分给予他独立的空间与时间,接触同龄孩子,接受各种游戏,体验竞争、冲突、受挫、独立完成事情和任务等。而这些,在中国多子女家庭,或在国外的家庭常能见到,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正好相反。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是金字塔关系,家里4-6个成人,众星捧月一样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得到的总是以我为中心的被照顾,孩子大脑总是给灌输的听话、要乖、别惹是生非、快做作业等概念。如今的幼儿园和小学,许多老师是女性化、小家长式的老师,孩子们仍免不了被指令性的传统教育:要当乖娃娃、听话、守规矩、成绩好,否则要受罚。可以分析到,这种教养模式下的孩子,更多的体验是:被保护、被操控、弱小;更多的感悟是:惟我独尊,需要可以无条件获得。而缺乏的恰好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东西:主动性、创造力,和感知他人需要的能力。那么,作为人的原始依赖情结,被溺爱下的孩子,不是也不可能通过促进他自主成长的新途径(分离途径),将此情结合理地转移和释放,而是通过父母等关系人物的过多给予,一直保持了依赖情结的满足。如果这种教养模式不变,孩子的依赖情结便以固着的形式成为病态的情结,在男孩子身上,其控制欲望、攻击欲望的本性会受到压抑,而显示出一些个性的中性化、或女性化的特质。

  从许多青少年活动营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相比,其心理素质的耐性、毅力、合作性、创造性思维(统计分值)远远低于国外孩子,而依赖、嫉妒、抑郁分值远远高于国外孩子。这些差异的背后,无疑透视出中国孩子内心的自主性与攻击性压抑,以及他们心理依赖情结的固着。

  所以网游依赖,是许多被溺爱孩子的必然现象。尤其是独生子女中的男孩,由于他们男性意识(如扩张、控制欲)的本性抑制,在伴随成长中,这些本能需要的增强所形成的冲突,必然导致他寻求不同途径得以解决。男孩若没能在现实中获得独立和成就需要的满足,他会按自我理想去建立一个能满足他依赖情感需要的对象。即便他没有网游依赖,也会借助其他途径去依赖一个对象或事物,比如狂热地崇拜追逐现实中某个球星、歌星,或沉湎于酒吧、小混混团体。这些对象足以成为他自我理想的替身,而陷入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的生活状态。?

  网瘾依赖,也是许多家庭不和谐或教育滞后的必然产物。父母面对网瘾孩子所表现的无奈,正是他们教育无方的写照;面对孩子的欲哭无泪,隐含着他们家庭内部失衡的伤感;面对网瘾的痛恨与愤怒,是他们潜意识依赖情结的自我惩罚。

  因为溺爱孩子的父母,自身也有深层的依赖情结,这是他们成为孩子网瘾“帮凶”的心理元素。什么意思呢?有一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如果网瘾的动因是孩子内心的依赖情结,那么这一情结肯定与父母的情结有关。

  当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时,更是受到他们父母的谆谆教诲:必须听大人话、严于律己、必须读书、将来做人上人。来自上上辈父母的家规家训,几乎都在“必须怎样、不能怎样、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思想领域。每一代的说教竟是那么高度一致,可见中国大统一文化根基之厚重!不可否认,如果你从小受东方文化影响,你的内心会拘泥于做什么是对,做什么是错,这些价值观念会无形地成为你内心的约束,制约你的行为。许多强迫性思维、强迫性个性就是这样来的。

  可以说,大统一文化就是一种强迫性文化。什么尊卑贵贱、孝忠礼义,什么集体主义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无形地熏陶着人们的习性,你不得不服从权力、权威、名誉、等级……如果你反抗权威(父母或上级),会令他们很不高兴,会遭来责难、轻视、惩罚等等。在中国的家庭,是不允许有争执、冲突、分裂存在的,是禁止“以下犯上”的种种观念与行为的。依附权威思想、依赖父母力量,是东方文化下的集体无意识情结。所以,我们的父母还是小孩时,就生活在他人(尤其是父母)需要的世界,而缺乏自我意识,缺乏自主自发性。他们只有顺从权威,方能克服被否定、被抛弃的恐惧,他们的内心体验,正是一种服从和依赖权威意志所带来的安全与好处。

  这样的依赖情结,伴随着人长大成为父母,而进入了影响下一代的亲子关系。代与代存在的依赖情结有着相同的性质:惟恐失去父母权力的依靠。不同的是依赖取向有别:上辈人更多依附的是父母对己的秉性和精神的认可,下一辈因心理上惟我独尊的需要,而依附的是父母全方位的给予。这种依赖取向,也进一步说明了是父母的溺爱所形成的取向。

  溺爱,是东方文化的产物,是中国家长制教育方式的变种,是父母依赖情结转嫁在孩子身上的关系控制。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一种温情的杀伤力。因为溺爱不可能使人成为独立自强的人。溺爱显见的特点是:父母以最多最现成的答案性语言在与孩子对话;是以最大的“牺牲”包揽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以父母自己的经验“出谋划策”替代孩子设计好人生的每一步。于是,有了被溺爱的孩子的脆弱、逆反、执拗,遇到挫折或风险事件时的无所适从。而人的生长或自我实现需要,也是人的本能追求,当生长潜能受阻碍,自发的力量便会被迫转向反方向(或旁门左道)去发展。如那些走向“黑道”的人,就是因为他内在的能力和那些阻碍其能力发展的力量相冲突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不能实现他自己、不能创建性地运用自己的能力,也就无法实现内在的和谐与完整,他就会烦躁不安、抑郁或疯狂,会被驱使着他逃避孤独无助,逃避到酒吧、网吧等凡是可以逃避自己的地方。

  说到底,网瘾现象,最应该给我们家庭教育以警示。遗憾的是,社会上各类少儿培训班是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父母也不惜代价把孩子推向所谓成功的“起跑线”,可就是缺乏成人教育的培训班。其实父辈们需要学习的有很多,首要的是学习认识自己,自己身上的哪些个性特点或情结是负面的、是帮倒忙的?还要学习爱的学问。许多父母都非常爱孩子,可越爱越是让孩子逃离家庭,这肯定不是外界网吧的问题,而是父母非理性爱的使然。成熟的爱孩子,意味着作母亲的,能温柔、一致性地给予孩子精神的关爱,帮助孩子学习关爱别人的能力;作父亲的,能坚定地帮助孩子与母亲的分离,帮助孩子识别伤感情绪的缘由、学习独立应付外界冲突和风险的能力……只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拥有,才是创造了利于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条件。??

  只要一个人具备了他的内心力量,他自然会利用机会建立他的人生目标,实现他的自我。他拥有了他的真本事,便有了永远可依赖自己的东西,而不至于陷入虚幻的成瘾。我们的家长做到了吗?

  一个成人,若有自己的事业追求,麻将就不会是占有他时间和精力的霸王;

  一个孩子,若有了现实目标追求,网游也就不会是他施展抱负的王国。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