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
只要想考好的学生,都会有不疼程度的焦虑,焦虑程度就像人的身高一样,高一点、低一点,都是正常的。中度焦虑最有助于高考发挥。高焦虑对做容易题有利,低焦虑对做难题有利。
对于高考,千万不要纠缠于目标的设定,过高的目标期望只能会引起对失败的过分担心,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否则就会经常在脑中闪现给自己负责暗示,如“千万不要考砸了,不然太对不起为我辛苦操劳的父母”、“考不好我一辈子就完啦”、“糟糕,我还没有复习好呢,一定不能正常发挥”,从而过度紧张,真正影响高考的发挥。
临考时出现怯场,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紧张,别人也一样”,“别人行,我也能行!”“能发挥出平时90%的水平,就是胜利”;考试中出现紧张,可采用深呼吸法和意念转移法,保持心情平静.“我完全有能力应付高考”、“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也很正常,不要紧的”等。
重建认知:高考是人生的一段经历,不是人生的全部。这次经历就像你的某一次重要活动一样,可能成功,可能不尽如人意,权当是一次历练。临考最后几天,每天默念几遍“我一定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我一定能行”等具有积极自我暗示作用的话语,抬头挺胸地走路来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自信心训练。
考试焦虑症的产生往往与消极的自我暗示有关。一想到高考,有的学生首先出现的自动性思维就是“我肯定考不好。”“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并将这种思维扩大化,“我要是考砸了,父母一定会很失望的。”“我要是考不上,而同学都考上了,我还怎么有脸见人呢?”这些想法导致焦虑症状加重,影响了考场上的正常发挥,而考试不太顺时又强化了这些想法,焦虑更重,对成绩的影响较大。
高考前可尝试列出影响你自信的原因,然后一一驳斥。(如“我脑子太笨,肯定考不过别人。”——想一想比你成绩差的同学,他们真的比你笨吗?其实没有笨学生,只有努力得不够的学生。 “担心题目太偏、太难。”——题目难易程度是针对所有人的,你觉得偏了、难了,别人也一样。 “我平时学习还可以,就怕高考试出意外。”——意外说明可能性很小。为怕出门被汽车撞死,而整天不敢出门的人,你会怎么看他呢?)
三、放松训练缓解焦虑
深呼吸缓解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闭上眼睛深呼吸,吸气时默念“放松”,呼气时默念“下来”连续21次以上。
进一步的做法是: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气,大约数四个节拍,同时握紧双拳,然后慢慢吐气,也用四个节拍,同时松开双拳,体会放松的感觉,每次连续做4~10分钟即可。
也可以闭上眼睛做肌肉放松,具体做法是:1.头部放松:用力紧皱眉头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力闭紧双眼,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舌头抵住上腭,使舌头前部紧张,保持10秒钟后放松。2.颈部肌肉放松:将头用力下弯,努力使下巴抵达胸部,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3.腹部肌肉放松:绷紧双腿,并膝伸直上抬,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将双脚向前绷紧,体会小腿部的紧张感10秒钟,然后放松;肩部、臀部、胸部等身体各部位肌肉逐个的放松。每日坚持练习,最后做到可以随心所欲,随时放松。
也可以找心理医生,进行“考试焦虑放松训练”
四、系统脱敏法消除焦虑。
第一步,把引起你考试紧张的考试情境,按刺激强度由弱到强排成队,想象成参加考试前的一系列情境。
第二步,利用想象进行脱敏训练。从刺激强度最弱的情境开始,尽可能逼真地想象情境中的环境和自己的内心体验。有焦虑反应时,进行放松,直到焦虑消除,再进行下一个情境的训练,直到不再感到紧张。
五、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学习过度疲劳、不足有关。所以临考的学生不易“大运动量”的苦读,要养成中午小睡的习惯。充足的睡眠是从容应考的前提,也是克服考试焦虑情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适当的动动是消除大脑疲劳的有效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散散步、打打球、做做广播操,高考前的几天里不宜做剧烈运动。运动可以消除一些紧张的化学物质,虽然使肌肉疲劳,但可以放松神经,增加睡眠,消除大脑疲劳,换取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
高考前几天可以看一点相声、小品或喜剧片,但不宜看武打片。每天高考时间段可以做过去的试卷,做为考前适应。
六、情绪宣泄法消除考试焦虑症。
情绪宣泄是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有些考试焦虑情绪是由于坏情绪的不断积压引起的,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以下方法:聊天法,即通过向亲人或朋友,诉说自己的积怨,求得他人的理解和同情,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调整;哭笑法,如果内心憋得难受,又无法与人倾诉,应当找一个适宜的地方,放声大哭可大笑,以宣泄自已内心的不平;书面释放法,可以用写日记或书信的方式,释放自己的苦恼;上网法,有条件、会上网的临考中学生朋友可通过电脑网络与网友交流思想,排遣烦恼。
七、过度焦虑,可求助医生的帮助
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小剂量的心得安(心得安1片考前半小时服用)、丁螺环酮、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用小剂量的安眠药改善睡眠,并通过心理医生进行焦虑催眠疗法、肌肉放松训练以及认知行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