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婚姻家庭 > 家庭暴力 > 狠心父母殴打女儿致死——分析家庭暴力
 

狠心父母殴打女儿致死——分析家庭暴力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14/8/30   浏览次数:869  

    下面来举个狠心父母殴打女儿致死的例子来分析家庭暴力的原因:

  2010年6月18日上午9时许,张建云、毋小平怀疑女儿甜甜偷拿家里的钱,但甜甜始终否认,张建云先后用电线绳、擀面杖等物,毋小平用皮带,先后对甜甜进行殴打,时间长达两小时左右。后来毋小平听女儿甜甜不对劲,速将女儿送往医院,但甜甜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对于打孩子的原因,邻居们的说法比较一致,“娃爱偷拿家里钱,她妈是太想改掉娃的坏毛病了,可是方法不对!”

  租住在孙师傅家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邻居告诉记者,“她妈也知道打娃不好,但又说气一上来就是控制不住,还跟我提过想看心理医生,但不知道去哪儿看。”

  据邻居们讲,母亲对甜甜非常重视,“听说为了娃转学就花了5000元,但她从不跟娃沟通,就是打”。据说,甜甜母亲要强、好面子,生活很朴素,“都是为娃,有点恨铁不成钢。”

  又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至报道发出之时,父母尚不知道甜甜已经离世。孩子身上的伤疤让抢救的医生几度落泪,甜甜的爷爷得知孩子去世,一时间瘫倒在医院的太平间外……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其实,据权威部门调查,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暴力在中国式家庭中并非罕见。以下内容为一个遭受家庭暴力的女子现在的状态:

  现在的我,以后的我,都没有办法过一个正常女人可以过的生活了。

  我有着非常强烈的暴力倾向。

  喜欢自虐和虐人。

  看见美好的东西都想破坏,喜欢一手把开着的花揉碎,喜欢把游着的金鱼剪成两半,喜欢用绳子把小狗吊起来勒死,喜欢给刚满月的小猫喂消毒水和腐蚀性非常强的通渠露。更喜欢的是看见大街上的小孩子就想上去捏死他。

  昨天在路上看见一个小女孩跟在妈妈后面,用嗲嗲的声音要抱抱,当时我特别特别想去捏死她,因为当时我想起小时侯被爸爸打了以后非常伤心时去找某某的怀抱,她次次都是一把推开我。

  我想我完了,我彻底变态了……

  虽然我原谅了他们,我每个月都寄生活费给他们,出钱给他们买房子寄钱给弟弟娶老婆,他们要什么我就给他们买什么。孝顺的不得了……

  但是我还是完了,那些被打的经历可以过去,但是留下的那些心理阴影让我彻底变态……

  病态的父母往往会养育病态的孩子,甚至可能造成更极端的悲剧。也许生活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不断前进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父母对孩子下此毒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父母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的童年也遭受了太多的不幸。我们只想终止这强迫性的悲剧,救救病态的父母,救救可怜的孩子!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这是真理。可是,他们为什么会爱错了呢?他们本想给孩子一枝玫瑰,没想到却让刺伤了孩子。这其中有什么心理原因呢?

  1、对家庭体系的忠诚。

  每个人都是在一个被称之为家庭的熔炉中锻造出来的。“家庭”决不仅仅是一个亲缘关系的集合体,它是一种体系,一个由情感、规划、信念,价值观等组成的集合体。每个人都会自觉地顺从家庭体系的规范,这种忠诚比对祖国、对政治信念、对宗教的忠诚更强。

  比如,在有的家庭体系中,认为孩子的情感很重要,那么,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会尊重孩子的情感;而有的家庭则认为父母拥有绝对无上的权威,可以任意打骂孩子,那么,所有的家庭成员包括孩子自己都会觉得孩子是必须服从父母的,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是无足轻重的。病态父母只不过是顺从了他们那些病态的家庭体系,并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病态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一连串汽车相撞,造成的伤害伤及一代、一代又一代。

  2、内在关系的投射。

  父母也曾经是孩子,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很多是不和谐的关系;而当他成为父母后,那些不和谐关系下没有理顺的情绪很自然的要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父母投射给孩子的主要是以下几种情感:

  (1)没有获得满足的爱。过去年代,物质非常匮乏,而且每个家庭一般都有多个兄弟姐妹,每个人不仅分到的物质关爱很少,精神关爱也大大缺乏,孩子的很多渴望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对爱的渴望很强烈。当他们自己成了父母后,内心的渴望被充分唤起,而且,现在是独生子女,父母两个人,甚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多个人的渴望都投射到一个孩子身上,溺爱很容易形成。前文说过,溺爱是对孩子的一种间接控制。父母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给予自己内心那个未得到满足的小小孩,这是一种自恋的表现。

  (2)被压抑的愤怒。按理说,小时候受到父母残暴打骂的孩子更能理解受害者的心情,然后尽量避免施暴于人,可为什么他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心爱的孩子呢?这是因为他们内心埋藏的愤怒情绪一直没有得到释放的缘故。

  希特勒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残忍的暴君,希特勒小时候经常受到父亲残酷的打骂,他同父异母的哥哥终因忍受不了虐待而离家出走。成年后的希特勒残忍地向犹太人、共产党人、波兰人举起屠刀,他是在为自己的愤怒寻找出口,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残暴的人竟然一呼百应,有那么多人忠诚地跟随他,犯下滔天罪行。这说明,有愤怒情绪的人不止他一个,希特勒为他们提供了发泄的渠道。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很难有机会发泄童年的愤怒,当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有了一个可以自由控制的私有财产后,这个愤怒才有了一个比较顺畅的的释放渠道。当然,随着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他也许会认识到打骂孩子是不对的,但他仍然会经常性地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方式不一样,但性质是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将当年那个愤怒小孩的情绪发泄出来。

  (3)被挑剔的委屈。不管自己怎样做,都无法令父母满意,因为我是“笨的、丑的、差劲的、不可爱的”,孩子虽然认可了挑剔的父母给予自己的评价,但内心还是有委屈的,因为“我已经尽力了”啊,“我应该没什么错”啊。可是,不是自己的错,那又是谁的错吗?小孩子弄并不明白。就像一块玻璃被打破,小孩子明明知道不是自己干的,可是又找不到真正的罪人,只好默认了,心里那个屈呀!受了委屈的孩子无处倾诉,便用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的人:我是笨的、丑的、差劲的,可是你们也不见得就是聪明的、漂亮的、优秀的吧?你们还不是有很多缺点?已形成挑剔习惯的他们在做了父母后,对自己的子女也绝不会放过,而且还因为打着“我批评你是为了你好”的旗帜而使得挑剔变得更加苛刻。

  3、现实焦虑的转移

  焦虑是现代社会的通病。父母们的焦虑可能与孩子有关,也可能与孩子无关,但总归要找个发泄渠道,孩子往往就成了出气筒。父母们喜欢将哪些焦虑转嫁给孩子呢?

  (1)对社会竞争的焦虑

  竞争,无处不在。官做得够不够大,钱挣得是否多,日子过得是否滋润,每个人都铆足了劲要抢占制高点。但事实又往往并不如意,心里的恼怒可想而知。可是,这股怒火不能向竞争对方发泄,更不能向与竞争无关的同事朋友发泄。孩子是“私有财产”,什么也不懂,回到家里对他吼几句,嘲弄几句没事。

  另外,有的父母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物,将这个附属物纳入竞争的范畴:“不能只比官职大小,比钱挣得多少,咱也要比比孩子孩子嘛”或者是“我是比不过你,但咱孩子肯定比你的孩子强”。自己逃避竞争带来的挫败感,将“赢”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被迫推上竞争场,与那些根本不认识的孩子开展竞争。事实证明,在现实生活中挫败感越强的父母,对孩子要求就越苛刻,因为孩子是他竞争的主要甚至唯一筹码。

  (2)对完美的渴望

  对社会竞争的焦虑是因横向比较而生,而对完美的焦虑缘于纵向比较。追求完美是人的本能。父母们走过几十年的人生之路,回头一看,发现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想考大学没有考上,想在医学上有所成就却走岔了路,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却下了岗,想挣大钱却错过一次次机遇。这许多的不完美让人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而惰性也同样是人的本能,“我这一生就这样了”,不肯再努力,不肯再打拼,于是,将对完美的渴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们能帮自己实现那些未了的愿望。于是,孩子被设计、被操纵:你必须考上某某大学、你一定要学某某、你一定要出人头地、你一定要考上什么岗位、你一定要到国外留学……在这些父母的思想意识里,孩子只是一只圆规,其价值就在于帮父母画好自己没有画好的那个圆。

  (3)对配偶的不满

  孩子真是冤大头,爸爸不归家,他就得承受某人的责骂:“你爸什么都指望我,你又这么不听话,想整死我呀!”两口子吵架了,拿孩子出气:“你给我滚远点!不要烦我!”孩子无法分辨:这家里到底是谁出了错?只好对父母的发泄照单全收。更令人难过的是,孩子被父母一方“踢了一脚”,回头又会被另一方“再踢一脚”。不归家的爸爸终于醉醺醺地回家了,看到妻子的横眉冷对,心里便有数了,为逃避两个人的正面交锋,他马上将矛头对准孩子:“你怎么只考了70分!你太粗心了!这样下去,你怎么能考上重点中学!”很生气、很着急的样子。表面上,两个人都在为孩子的事操神,事实上,他们是对方不满。

  令人悲哀的是,父母对焦虑的转嫁很容易成功。因为孩子是忠于父母的,他们非常在意父母的情绪。相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考虑孩子的生存,而孩子却敏锐地捕捉着父母的情绪,围绕着父母的情绪转,父母因此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控制了孩子。

  4、自我保护

  当人有自我保护的欲望时,那是因为受到外界的威胁、产生恐慌的缘故。那么,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怎样的威胁?父母会有些怎样的恐慌呢?

  (1)直面现实的恐慌

  孩子在出生前,每对父母都对孩子抱着完美的期望:要聪明、要漂亮、要健康、要可爱。可是,随着孩子的出生和长大,父母不得不承认:你的孩子的确没有别的孩子漂亮;他不像别的孩子那么机灵;他体弱多病,长得又矮又瘦;他性格内向,吐字不清。无奈的现实深深地打击了追求完美的父母。很多父母都曾产生过将孩子塞回肚里回炉重造的想法。孩子的“不尽人意”当然不是孩子的错,那又是谁的错呢?虽然不能算作是自己的错,但毕竟是你们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心里的愧疚也还是有的,但这种愧疚又不能流露,只好迂回发泄——嘲笑、打击、放大孩子的弱点,希望孩子能反击“我长得不好看,但是我很聪明啊”“我不聪明,但是我也一样能取得好成绩”以此来安慰自己愧疚的心。但是,年幼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承受力和消化能力吗?他只会简单地接受父母直接传过来的信息:你很丑、你很笨、你很差劲。

  (2)被质问的恐慌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问出这样的问题:“爸爸,为什么你老是骑自行车接我,而明明的爸爸每次都是开车接他?”“妈妈,我们什么时候能住进像小英家那么大那么漂亮的房子?”孩子毫无心计的问题击中了父母的痛处,父母感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被打破的恐慌。于是,他们会马上转移命题:“你为什么不能像某某那样背一100首唐诗呢?”“某某会弹10首电子琴,你连键盘都不会摸。”言下之意就是:别老是盯着我们,你自己又做得怎样呢?为了避免孩子纠自己的短,他们会经常先下手为强地纠孩子的短:“你看你,写字老是出错!”“你脑袋怎么这么笨!”“你就不能再用心一点吗?”有人问一个5岁孩子:“爸爸妈妈一般和你做什么游戏?”孩子的回答是:“开我的批斗会。”想必,这么“得体“的一个词也是爸爸妈妈教的吧。

  (3)被遗弃的恐慌

  初为父母的喜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占有的兴奋:这个小生命是属于我的。世上唯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的爱。当占有的东西要离去,心里的失落可想而知。看着孩子不断地长大,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主见,有了越来越多的独立行为,父母心中被遗弃的恐慌会越来越重,于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紧紧地控制孩子的思想、行为。一旦孩子有独立的苗头,马上将他拉回到自己的羽翼之下。在夫妻感情不和或单亲家庭里,孩子是父母一方唯一的精神寄托,父母被遗弃的恐慌会更重,对孩子的控制会更紧。

  (4)被超越的恐慌

  父母害怕孩子超越自己?这话听起来像无稽之谈,但这确是很多病态父母的真实心理。他们的言行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督促孩子要争先创优,另一方面又拼命地诋毁他。当孩子表现不错时,父母给他泼冷水;当孩子做得很差时,父母说“你就这水平“;有时候,孩子刚刚有点自信,父母便赶快给它打掉。父母其实是在同自己的无能做斗争,他需要在孩子面前永远保持一种“我比你优越”的姿态。为了让自己显得有能力,就让别人感到无能,父母和孩子开展了一场无形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注定了父母赢、孩子输。

  (5)被诱惑的恐慌

  父母被孩子诱惑?这好像更离谱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羞于承认这一点,有的能很好的处理这个心理,但有的却以“病态”言行伤害孩子。一位父亲对正值青春期的女儿说:“你身上有股难闻的味道。”不论女儿怎样洗浴,他都说味道很刺鼻。这其实是父亲对女儿身上日趋成熟的女性特征的偏执反应,他无法摆脱自己对此事的专注,便将己的痛苦和不快统统归罪于女儿,以此否认他本人对这种焦虑情绪的责任。有的母亲也会对男孩子的成长发育产生恐慌,她们经常以否认的方式来掩饰。看到男孩了床单上的斑斑秽迹,她们会故意指责孩子:“你怎么将茶水泼到床上了!”看到男孩子长了喉节声音变粗,她们会故意说:“你肯定上火了,连嗓子都变哑了。”母亲的否认会让孩子觉得性发育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

  每个人的言行背后都有复杂的心理成因,每个人的心理都或多或少的带些“病菌“。父母如果纵容自己的“病毒”传给孩子,这对孩子是多么的不公平。父母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学会自我消化、自我疗伤,争取展现给孩子的是一个有着健康人格、健康心态的人。

  作为受过伤害的成人,也应该理解并原谅父母,大胆正视自己心灵的伤口并努力治疗。我们常常为自己的一些弱点而苦恼,痛恨它,但又往往向它投降,因为它的魔力实在是太大太大。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弱点是从哪个伤口衍生出来的,认识了它的本来面目,知己知彼,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克服它、打败它,不再让它掌控你的思想和言行。

  正如文章开始所说的甜甜,其实她所有的坏习惯都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父母改变了,孩子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没有哪对父母会天生狠下心去殴打自己的孩子的,都是自己心理的因素从而产生家庭暴力这样的因素,一定先处理好自己的问题,用一颗更加健康、包容的心去拥抱他们的孩子!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