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少年心理 > 网瘾早恋 > 中国戒除网瘾之十年变迁 |
网瘾”一说最早源于美国医生戈登伯格。跟大多医学术语一样,“网瘾”是一个舶来品。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玩笑。1995年,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恶搞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模仿它对于赌博成瘾症的描述,编造了“网络成瘾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这个词。没想到歪打正着,这个词受到同行的喜爱,很快在媒体上流行起来,而且没有讽刺的含义。
而现在普遍意义上的“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网瘾”被定义成精神病
2008年11月9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发布,明确5种上瘾症状,此事一经报道,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很多人感慨“一夕之间自己成了精神病”。
对于这种定义,网游玩家和游戏厅各类玩家态度出奇地一致:“太可笑了!”“非常可笑!”陶宏开教授也对此持否定意见,“我认为网络成瘾只是心理和不良行为问题,不用吃药就可以纠正,根本就不是精神病,任何用药物对网络成瘾者进行治疗的方法,都是对他们的摧残”。
而央视心理访谈专家周正教授却把这个标准看做是人类发展的一个进步,能够“唤醒”那些不认可孩子、不宽容孩子、不给孩子奖励的父母们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个例报道成为妖魔化的助手
无可否认,网络游戏的成瘾者中确实出现过猝死、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的事情,但是这毕竟是个别现象。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游戏已经被大大地妖魔化了,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是网络游戏成瘾者猝死的报道,放大了网络游戏的负面,夸大了网络游戏的极端。
网络成瘾定义半年修改29次
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同时“标准”还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2008年11月8日在京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自此国内对于网瘾被纳入精神病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
陶宏开其人
美籍华人,自称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者。2002年退休后回到武汉,担任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陶宏开教授积极倡导整体素质教育,提出加强家庭、社会、学校和自我教育。其中学生自我教育最为重要,不断提高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
荣誉:陶宏开自称巡回20个城市,举办80场讲座,直接转化百余网瘾少年,与200家媒体互动,培养千余名志愿者,面对面听课者逾2万人。
2004年5月,陶宏开教授因主动帮助一位辍学少女戒除网瘾后考取重点高校,从而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
从2004年到2007年间,陶宏开获得了诸多荣誉,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接见。但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争议也相伴而来。
争议:自2006年起,陶宏开多次在媒体采访与博客中发表大范围打击言论,同时对网络,游戏等概念的归类也频频遭人质疑,其宣称的“美国没有多少人玩网络游戏”等言论也遭到广泛抨击。
2009年,陶宏开与魔兽玩家水妖的辩论使他遭到游戏爱好者的口诛笔伐,而2011年其公然宣称“女玩家没有资格做母亲”更是将他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上。广大游戏爱好者公会联合成立反陶宏开联盟,游戏玩家联名请求方舟子打假,同时,北京名师纪连海也对其表示质疑。
代言:2012年,深圳中青宝网游公司为旗下红色网游《亮剑2》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中邀请到“网瘾专家”陶宏开至现场,对游戏进行鉴定,而此次陶宏开一反常态,并没有对网游进行批判,反而对该游戏赞不绝口,这让不少网友哗然。
2014年4月,“中国戒网瘾第一人”的陶宏开一反常态在微博上连发多条微博,对巨人网游《江湖》进行肯定。陶宏开称,这次探讨的是游戏的健康发展方向,在如何降低网络游戏的粘连度上下工夫,用智能化、经验贷款等方式防止玩家沉迷。陶宏开的言论在网上也迅速引起争议。有网友认为,陶宏开一方面批判网游,另一方面又“选择性”表扬某些网游,其立场略为“分裂”。
质疑:尽管有很多国家级荣誉,有许多家长加入了陶宏开所谓的素质教育活动中,陶宏开亦声称自己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人认为,陶的理论不符合素质教育,并质疑陶宏开的留学经历。华中师范大学网上的教授名单中没有出现他的名字,华中师范大学机构名单中也没有陶宏开管理的所谓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有人认为该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实际上是一家营利机构,陶宏开亦是一个商人,陶宏开所有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商业炒作。自从“魔兽事件”之后几日内,百度“陶宏开”显示在第一项的是其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的一个付费的商业推广,而在这之前该商业推广是不存在的。
提到治疗“网瘾”,就不得不提杨永信
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从事精神卫生医疗专业31年,是知名的精神科医生和“全国戒网瘾专家”。
2006年1月,杨永信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网络成瘾戒治中心,首创“戒瘾网吧”、“戒瘾学校”、“戒瘾同盟”和“心理课堂”。
数年来,临沂网戒模式从军训、教育到医疗,从个体、家庭到社会,每个治疗环节都有可操作性。但是,这种所谓的全维特色网瘾戒治和性格缺陷矫治模式并不能掩盖“电击”治疗的弊端。
杨永信用“低剂量电刺激治疗”矫正网瘾者不良行为的方法却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在众多的争议声中,游戏玩家强烈反对,家长们则强烈支持。
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报道:面对外界对网戒中心“电击”治疗侵犯孩子人权的强烈指责,很多家长激动地回应说:“宁愿送到这里‘电击’,也比让他走进牢房要强!”
对于杨永信的治疗手段,曾经接受过治疗的网友自述:从那里出来快一年了,但是还常常被噩梦所困扰。看见穿白衣服就心慌,不敢进医院,不敢见医生,不敢见那些白衣天使。有心理素质不太好的网友,一进治疗室(就是接受电休克的地方)就尿裤子。甚至有得知自己要被电了就开始哭,一直哭到被电完,有几次还晕在了治疗室里面。
一切都要从13号室开始
房间并不大,最里面靠窗的位置有一张小黑床,隔音墙是后来才修的。“治疗”开始前,门会关上,家长不得入内。
仪器通电后就有了惊人的力量,当它的两只蓝色尾巴触碰到新人的太阳穴时,寇总是要花更大的力气,以保证新人不从床上滚下来。多数新人很快就屈服了,他们把那感受形容为“100万根针从脑袋穿过”,有些脖子硬的,几回合下来也不肯承认自己得了一种叫做“网瘾”的病。
反抗是徒劳的。有时候,会提前偷偷对新人说:“待会儿不要反抗,要顺着医生说,不管做什么都先挺过来。”
有位姓寇的患者,他自己曾经是最激烈的反抗者。2008年7月的一天,他也被这样死死按在治疗床上,这个爱好体育的大一男生身高1.85米,体重100公斤,13号室出动了8位“接待”才将他制伏。
那两只蓝色尾巴,先袭击的是他的手。在13号室,电手是比电头更加严厉的“治疗”,“那真叫生不如死,说句实话,你也别笑,我尿裤子了……全身肌肉都不受控制了,没拉裤子就算好的了。”
也不知电了多长时间,总之是“彻底服了”,走出13号室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然后一下子就哭了。13号室的门口用中英文写着:告别网瘾,重塑自我。
随着“网瘾病”的出现,治疗“网瘾”的机构也越来越多,但是市场混乱鱼目混杂。某网瘾康复中心的暑期优惠治疗价格是每月3000元(不包含900元每月食宿费、980元2天家长培训费),“北京新起点戒除网瘾辅导营”21天治疗收费14800元(包含4天家长培训、3个月后续跟踪治疗,不包含治疗方案处方费5000元)。
在百度用“治疗网瘾”打开一家号称专业的“网瘾”治疗中心页面,该中心宣称三年来先后有近千名厌学“网瘾”孩子接受培训矫治,有效率达90%以上。“有效率90%以上”究竟从何而来,是否有第三方机构的佐证,人们不得而知。但是,治疗费用却很高。该中心称,戒“网瘾”学期是半年制和一年制两种,具体费用包括教育训练费、食宿费、心理治疗费等,半年的费用约2.5万元,一年的费用约3.9万元。
另外一家治疗“网瘾”少年的某某关爱学校标价也不低:3个月费用约1.3万元,6个月费用为1.9万元,一年费用约3万元,这些费用之外还需再准备数千元的医疗备用金。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网瘾”治疗机构连起码的准入门槛都没有。一些私人学校甚至只有几间校舍,也打出治疗“网瘾”的招牌。这些“网瘾”治疗机构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来看,很难担当起治疗“网瘾”少年的重任。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否是一次性的消失的,还是无限循环的。倘若永劫回归是确然的,生命的每一秒都有无数次的重复,那么,人的每一次决断都连着永恒,成为生命中无法承受之沉重……”
寻找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本性。孩子离不开的并不是网络游戏,孩子真正离不开的是游戏中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