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婚姻家庭 > 子女教育 > 爱不等于给予 |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悲剧:一个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内某著名学,但他却因自理能力差而不能适应大学环境,由此自卑、自闭,患上了抑郁神经症,在家休学期间走上了轻生、自杀的绝路。后来他的父母说了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是我们过分的爱害了他。”
这个由“爱”酿成的悲剧让我深思,现在有多少孩子象这个男孩一样生长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中,作为家长怎样才能让孩子受益于父母的“爱”,而避免发生“爱”的悲剧。
爱是神圣而伟大的,爱孩子是人的天性,那位男孩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丝毫没有错,错的是他们给予孩子的爱太盲目、太多、缺乏理性。我们的祖先早就有这样的名训“过犹不及”。心理学家们经调查研究更加证实,过多的呵护、保护、替代和爱,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它会促成孩子的童稚化而使孩子长不大,甚至会使孩子变的无能、无情、无责任。这个走向绝路的男孩就是“无能、无情、无责任”的极端表现。爱并不等于给予,而是要合理的给予,反之就是溺爱。溺爱就是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是一种不明智和缺乏理性的爱,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娇纵、赎买和控制等几种形式。
娇纵的爱在溺爱中最为突出,它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以难以觉察的形式滋长,如果父母不注意觉察和纠正,就会积少成多,变成棘手的问题。比如娇纵会造成孩子欲望放纵,有求就得必应。父母的骄惯和放纵使孩子感到只要自己想要,只要自己一高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只能给其满足而不得干预。这就导致了他的随心所欲,永无止境的需求。娇纵会让孩子变的任性。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百般满足,让孩子觉得他自己只是“要求者”,会让他不太懂什么是“不应该”。当生活向他提出要求,让他服从克制时,他便无法忍受。于是在要求和被要求的冲突中,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娇纵会使孩子变的无能、无情、无责任。娇纵的爱使家长对孩子太多的呵护、保护和替代,使孩子产生过多的依赖,养成怕苦怕累的恶习,因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竞争能力而难以适应社会。现在的家长大都有这样的想法,再难不能难为着孩子,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于是对孩子过多的呵护、包办和替代,围着孩子团团转,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和精神欲望。这样就使孩子只知道自己有需要,而不知父母和其他人也有需求和欲望,只知道别人应该对他尽责任和义务,而不知道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从而变的自私、无情和没有责任心。
赎买式的爱是就是家长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来衡量爱的程度。在家庭教育中一般表现为:你要好好吃饭,我就带你去玩……;如果你听话,我就给你买……你要考了好分数,我就给你……等等。其实这些也是娇纵的另一种形式。对学龄期孩子来说,“学习好”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需要的一个焦点,而考得一个好成绩又是反映这一焦点的唯一形式,为此家长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付出。但如果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成家长对孩子爱的赎买手段和形式,那么就会给孩子的思维形成一个误区,把学习成绩当成获取的一个手段,孩子会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得到一切,从而让孩子不能够把学习这种需要转化成自身的需要,把眼界单纯放在了学习成绩上而疏忽了其他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这样就容易把这一需要变成精神压力而不是精神动力,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前面我们说的那个“爱”的悲剧就是惨痛的教训。
控制式的爱是家长的一种潜意识。人的本能都有控制他人的欲望,让孩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中也是家长们的一种普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控制孩子,孩子越小就越容易控制。这就使有的家长有了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在意识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但在潜意识里又不愿孩子长大。由此就在无意识中用爱来控制着孩子,而不让他长大,从而造成了孩子过分的依赖和童稚心的延续。
人,生而不能无感,感而不能无情,不能无爱,但爱该是适度的,爱决不等于一味的给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让我们的爱变的明智而有理性吧。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