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障碍 > 恐惧 > “我都是为了你好”—中国式强迫症核心
 

“我都是为了你好”—中国式强迫症核心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16/3/21   浏览次数:623  
“我都是为了你好”—中国式强迫症核心

   关于强迫症,我曾经听过一句很让人心塞的话是:你的强迫症就是你强迫地认为自己有强迫症。然而,我今天在网上又见识到这么一句话:当下最流行三大病症——拖延症、强迫症、选择困难症,直白点说就是懒、贱、穷。很戏谑,也很肤浅,这让我不得不来跟大家好好地聊一聊“强迫症”。
   先来科普一下:强迫症是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指患者头脑中强制反复出现的不必要或者无意义的思想、表象或意向,患者很想摆脱却又无能为力(例如觉得手没洗干净)。强迫行为是患者为了减轻强迫观念带来的内心焦虑,从而产生的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例如固定的洗手顺序和次数),明知不合理,但又不得不做。
   所以,强迫症患者常常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对抗严重的焦虑感,日复一日且徒劳无功,从而逐渐陷入痛苦的绝地,症状严重时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不及时诊治病程容易迁延,是难治的精神障碍之一。
   强迫症在世界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约2.8%,多于青春期发病,发病率为1.1%—3.3%,它仅次于抑郁症、酒依赖和恐怖症,居精神障碍的第四位。
   另据国外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大脑存在生化反应失衡,局部区域表现出持续性的异常高能量活跃状态,使得患者在处理与强迫相关的信息时,仿佛大脑被卡住了一样,无法完结。
   所以,那些在我们身边默默隐忍的强迫症患者,真的不是闲闲想太多或是爱作死地自虐,更不是缺乏意志力,他们往往就是因为过于自控而最终导致失控。无怪乎强迫症会被称为“精神癌症”,像个时刻在吞噬生命光亮的“黑洞”。
   最近我就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雯是一名20岁的大二女生,一直以来被种种强迫观念和行为紧紧束缚,犹如无法醒来的梦魇。
   在学习上,她会担心以前熟悉的知识记不清楚,于是反复思考,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焦虑,害怕影响考试。结果越想把知识点弄清最后就真的越弄不清。她还会在做运算时经常担心漏看符号或者纠结于运算方法中变号的方式,从而无法正常地进行运算。
   在生活中,她会害怕门没关好导致家里财物被盗,可她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就是不能确认那该死的门是否真的关好了。像这样会强行挤入小雯大脑的,还有是否关好的各种开关以及是否从门上拔出的钥匙。但这还没完,强迫的魔爪渐渐地伸向了小雯生活中更多的地方,让她不断去回想和思考以前会做的事到底是如何完成的,生怕自己哪一天连这些事也不会做了。
   比如,她会去想自己是如何保证自己不丢东西的,这样一来她就会在路上反复回头查看是否有东西掉落,或从椅子上起身时反复检查椅子。有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忘记怎么走路和跑步,在路上走着就感觉怎么走都和原来走得不一样,非常别扭。另有一段时间她会担心自己听不懂别人说话以及担心自己不会说话,感觉总是跟不上别人说话的节奏,也想不起说话是怎么说出来的,就快要不会跟人说话了。甚至还有段时间她会担心自己认不出父母,找不到自己家,当然她每次都能顺利回家,但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
   不难发现,小雯的所有困扰都指向一个共同点,即无法获得对某件事情的确定感而引发强烈的焦虑,而这也是强迫症的核心。那么,小雯何以如此需要对一件事情确定的感觉呢?答案很可能是,在小雯的成长经历中,不确定的感觉曾给她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原来,小雯的妈妈是一名初中教师,爸爸工作较忙,两人关系较为冷淡,妈妈在小雯的成长教育中是绝对的主角。在外人眼里,小雯妈妈责任心强,凡事都希望能够做到最完整、最好,是一个标准的“完美主义者”,所以自身常处于焦虑的状态。
   不难想象,小雯妈妈会自然而然地把同样的态度用在小雯身上。于是,小雯很可能从小就在妈妈不断要求“确定”、“正确”、“完美”的声音中长大,同时伴随着不确定、不正确的时候来自妈妈的逼迫和责骂。
   另外,由于夫妻关系不和,妈妈往往会对孩子寄托绝大部分情感,也会把对于婚姻的不安全感,对未来的焦虑恐惧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因而很可能更变本加厉地以爱之名来“教育”小雯。久而久之,妈妈的这种外在强迫的声音就变成了小雯内心中自我怀疑的声音,使得她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需要不断确定“做对了吗”,“做好了吗”。这必然导致她严重的焦虑并影响她做事的效率和成果,结果更加证明了自己进行“确定”的必要性,陷入越“确定”-后果越糟-更焦虑-越要“更确定”的恶性循环,进而自我否定,变得越发不自信。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雯要学习应对的陌生事物越来越多,不断地冲击着她已然脆弱不堪的心灵防线。小雯不仅要疲于应战,为了维持仅有的安全感,她还会担心原本安全的领地失守,显现在外便是不断去确定以前会做的事到底是如何完成的,以避免连这些事都不会做的可怕局面。于是我们看到她的强迫症状向各方面泛化,并且有可能继续泛化。
   另一方面,小雯对妈妈的“高压政策”会本能地产生反抗和怨恨,但面对一个没有丈夫支持的焦虑母亲,童年的小雯即便反抗了也只会遭受更强大的镇压。所以她不得不把内心对妈妈(包括对爸爸)的愤怒、焦虑、冲突、纠结统统压抑下去,最后只能又通过强迫性症状表达出来。如担心自己认不出父母,找不到自己家,就很可能是因为小雯潜意识层面想攻击父母、逃离家庭,但意识层面又不允许自己这样想。
   如此便验证了那个经典的等式: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我想,大部分的强迫症患者,内心里也常常上演着类似这样矛盾纠结的戏码吧。这也许就是强迫症的根源之一:患者潜意识中被压抑下去的矛盾、纠结、冲突,被扭曲成强迫思维,外化到强迫行为上进行释放。遗憾的是,这样的释放无法触及根本。
   那么,遇上了强迫症这样的洪水猛兽,我们该怎么办?目前已知的有心理治疗(如著名的森田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等)、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物理治疗等。除了这些之外,催眠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我们来看强迫症是什么,意识层面知道我这样想这样做不必要也没意义,但身体就是不断发出焦虑和出错的信号,而身体感受是潜意识的表达,所以强迫症就是意识和潜意识严重不一致的表现。
   另外,每当强迫观念袭来时,那种“不确定”的感觉(即定义)伴随着各种难以忍受的负面体验(即负面的联系),使得患者被逼无奈进行强迫行为来减轻焦虑(即反应),从而形成了牢固且负面的定义——联系——反应,像自动程序一样被写在了潜意识里,意识上做再多的努力去转移或者克服也很难消除,所以患者也往往因此发展出过度的自我控制。
   那么催眠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套固定的流程来打通患者的意识和潜意识——通过制造焦虑状态的诱导方式打破患者过度自控的状态,并且让其充分体会失控的焦虑感受和种种想法念头,并且让意识对这些反应正常化,最终自然恢复到平静放松的状态。
   这样一来,失控的焦虑状态就会变成已知的完整过程,对于潜意识来说就意味着它是安全的、可接受的,也就不需要再激起强烈的“战斗/逃跑反应”。如此便能转化原有的负面的定义——联系——反应,使意识和潜意识达成一致。
   更进一步,在潜意识打开的状态下,患者曾经发生过的和强迫症状相关的根源性情结或创伤事件就有机会自动浮现。同样地,在催眠状态下让这些潜意识中被压抑的部分意识化,并且充分经历、完结它,就能起到疗愈的作用。
   聊了这么多,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对强迫症多一些了解,对身边的强迫症患者多一分体谅,并且在他们独自与强迫竭力抗争无果、甚至无望的时候,告诉他们:催眠是一个能够帮到他们的选择。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