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少年心理 > 厌学逃学 > 从厌学到乐学的转变技巧
 

从厌学到乐学的转变技巧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14/9/10   浏览次数:918  

    目前,厌学情绪正日益在中学生中蔓延,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地加以改变,小则影响个人的学业与前途,大则影响国家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
  如何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固然是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因素,但我们更应该从教学的本身找答案。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以为当然的教学吧!
    一、 过程还是结果——教学的本与末
  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与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能考出好成绩,那么这个教师就一定是好教师,没有人会考虑这个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这也就导致许多教师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更热衷于猜题,搞题海战术,从而忽略了教学的艺术性与身处其中的学生的感受,这应该是现今教学的一个重大误区。因为结果只是一种瞬间感受,过程才是学生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所必需面对的。唯有好的过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逐末,是一种功利而短视的教育行为,必然导致学生在漫长而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日渐倦怠,从而丧失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二、 责任还是兴趣——学习的动力与压力
  责任与兴趣,究竟谁对学习更重要?对中学生这个特殊的阶段来说,应该是兴趣而不是责任。责任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是让学生背着重负去学习,运用得好,固然是一种动力。但从中学生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心理与生理正处在一种不成熟的阶段,外在压力更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越是别人要他接受的,他反而越不易接受。当他们反感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责任时,学习也就很快会丧失动力。而兴趣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追求,唯其发于本心,才不会产生逆反情绪,所以兴趣是最好的推动力。作为老师,如果离开兴趣谈责任,无疑是在给学生加重心理负担,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谈责任,才会两相益彰,事半功倍。
    三、 讲授还是倾听——教学主体的隐与显
    平常,有的教师很善于言辞,他们课上滔滔不绝,口吐莲花,然而教学效果却未必佳。老师滔滔不绝会带来两个结果:其一,教师自己讲得越多,那么观察学生反应和考查接受程度的时间就越少,接受的反馈信息就越少,就越不能形成对教学效果的完全控制;其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成了一个听众,一个完完全全的被动接受者,被冷落、不受尊重的感觉会让主体的主动性完全丧失,也就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讨厌这样的学习。难怪法国的一位教育家说:“二十一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 
    笔者认为,教师在“闭上嘴”的同时,还应该伸长自己的耳朵,学会倾听。华东师范大学的胡东芳认为:“学会倾听,是当代教师的素质要求。”他指出倾听有五大作用:一是增加对学生了解的信息和知识;二是减少你与学生的误会和冲突;三是增加实现你及你的学生各自愿望的机会;四是能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五是能加深自己与学生关系。而我认为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给予了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唯有多听精讲,才能很好地解决主导与主体的矛盾。
    为消除学生中的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使学生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重新启程,扬帆远航。为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其具体做法为:
    一、把时间和权力还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忌满堂灌、一言堂,让学生不用思考直接受老师公布的答案。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以把死的知识塞到学生的脑子里为最终目的,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群言堂。课堂上,教师要大幅度地减少自己讲课的时间,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这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把过去宣讲的时间更多的用于启发。一个学生想不出的,就鼓动大家来帮助他,群策群力,以达到“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的效果。有的教师可能会说,这样,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了。其实,教学行为不能短视,教学总的任务还是教会学生学,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孰轻孰重,相信每一个人都分得清楚,而且只要安排得当,穿插巧妙,同样不会耽误教学任务的完成。比如我在上《项链》一课时,以“路瓦栽夫人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中心论题,启发学生讨论,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之后,讨论气氛热烈。有的同学认为是路瓦栽夫人自己太爱慕虚荣。我问:“爱慕虚荣就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悲剧吗?”有的同学说:“因为这是一个赤裸裸的金钱社会!”我又问:“为什么产生悲剧的是路瓦栽夫人而不是别人?”同学们讨论之后认为:“金钱至上的社会造就了路瓦栽夫人的爱慕虚荣,爱慕虚荣的路瓦栽夫人最终又被造就她的社会所毁灭。”整堂课我说的话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讨论,产生的结果却超出了教学预想。
    有时候,学生的讨论会超出课堂的教学目标,离题太远,大部分教师这时就会站出来阻止,把这些学生的思维重新扯上“正道”。这样的行为看来是毫无问题的,但这十分的不妥。其一,学生超出平常的思考是极有价值的,它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其二,这正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切不可为了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一旦学会了思考,就等于学会了学习。
    二、 改变课堂环境,完成角色的转变。
    在新海中学听过一节公开课,其中有一位教师上《桃花源记》。他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虚拟的情境:他化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记者,来到古时的桃花源,采访这里的居民,而学生们作为这里的居民接受他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他解决了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理解,甚至还教会了学生考证的方法。这堂课上得很成功。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并不新鲜,关键是他把课堂变成桃花源,并化身为记者,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课一定要在课堂上上?为什么教师一到课堂上就要老气横秋,道貌岸然,讲什么师道尊严?换一换环境,换几副面孔,学生不是更有新鲜感吗?于是我讲《阿Q正传》,课堂就成了未庄,学生和我也就分别成了阿Q、假洋鬼子和赵太爷;讲《林黛玉进贾府》,我就用多媒体投影把学生带进大观园,看尽这里的恩恩怨怨;讲毛主席的诗词,我又成了激情饱满的诗人和伟人;讲《劝学》,我甚至化身为后辈学子,而学生却无一例外地成了大哲学家荀子……实践证明,凡是这样的课,学生无一例外地精神高度集中,教学效果特棒!
    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口袋里不妨多准备几副面具:讲诗歌,你可以是满怀激情的诗人,与学生一起指点江山;讲议论文,你可以是一位理智思辩的哲学家,把学生带进辩论场;讲散文,你甚至可以成为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畅游名山大川;讲小说,干脆就让自己过一把导演瘾,让学生也作一回阿Q,王胡和小D。运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多种手段,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并且多准备几副面孔,学生就会有新鲜感。新鲜感有了,兴趣还会少吗?
    三、 以赛促练,变逼迫为激励。
    常常有一些学生千方百计地逃避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许多教师对此也并无什么良方,至多是采用一些高压手段去逼迫学生去完成他们本应该完成的任务,比如“不这样就不准回家吃饭”,“不这样就带家长”等等,这也就是常说的“要我学”。怎样才能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呢?我觉得逼迫不是个办法。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逼迫只能导致他们更加厌学。相反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采用激励的方式可能效果更好。比如在处理学生背书这个问题上,以前我总是用班组长检查并上报名单,然后我再抽查的方式,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最近我试着变换了一下方式,专门拿出课来,组织学习小组间的背诵比赛,参赛选手为全体同学,不点名,由同学自行站出来挑战其它组的任何同学,不应战或应战失败的就扣本组分数,并小施奖惩。这一下,学生的积极性就全部调动起来了。一方面学生可以示弱于老师,却不愿示弱于同学;另一方面,那些企图躲懒的学生也会被其他同学群起而攻之,而不得不痛下苦功。于是所有同学都开始争着背书,一些尝到了成功喜悦的学生,甚至不用我提醒,一到要背书的课文就提前背诵,还常常问我:“刘老师,什么时候比赛啊?” 
    四、 游戏性学习与学习性游戏 
    常常看电视中的一些益智类节目,我觉得那些机智问答,猜谜语,包括成语接龙等既有趣又能增长知识,表面上看是游戏,其实都应该算是学习,应该说它们是一些最能引发学习兴趣的趣味性学习。游戏可以成为学习的一种形式,学习又何尝不能作为一种游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乐趣还给学习,应该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我在教学中逐渐引入一些趣味小游戏,比如前面提到的机智问答,猜谜语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越来越活跃,有时甚至考起老师来。考试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较以前有较大进步,而且知识面也变宽了。
    五、 制造机会,让学生成功,重拾自信。
    学生厌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多年灰暗的学习经历使之产生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不是学习的材料。这个心理障碍不排除,他们是不会对学习有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制造一些机会,比如让他们怎样回答一个看似困难其实简单的问题,当众朗读他们的一段短短的文字,一阵热烈的掌声,两句赞扬的话语,几件微不足道的小奖品,就有可能让这些学生走出失望的泥潭,重新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可贵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学自身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如果教学自身仍然墨守成规,不思变革,重复以往的错误,就必将为学生所厌弃。只要我们潜心研究,乐于创新,敢于实践,必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好学,乐学,会学。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