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婚姻家庭 > 家庭暴力 > 流浪儿童因家庭暴力不愿回家 |
流浪儿童问题近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原本应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宝贝”却在街头乞讨、在墙角受冻,一些孩子甚至以非法手段生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宝贝”缘何流浪街头?哪些因素把他们“推”出家门?怎样才能让流浪儿童真正回家、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宝贝”缘何流落街头?
虽已进入冬季,但记者连日来在昆明仍见到数名在街边蹲坐乞讨或在路边睡觉的流浪儿童。在昆明市小西门的一家超市门口,记者经过长时间交流,取得一名叫王涛(化名)的流浪儿童的信任。“父亲去世了,妈妈改嫁后不要我,爷爷奶奶也不在了,没办法只有出来混。”穿着破旧运动服的王涛说,他家在滇东北山区,今年快14岁了,已经出来流浪了五六年。
据流浪儿童救助机构介绍,孩子一般到容易要到钱和食物的人流密集处流浪,造成他们流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监护和关爱的缺失。不管是孩子的父母离异还是家庭贫困,最终是家庭监护不到位。
记者了解到,许多长期流浪的儿童并非不知道自己家庭地址,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家庭,但因为家庭暴力、父母关系不和谐等,往往有家不愿回,造成救助机构对其反复救助,成为救助站的“熟人”。
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助理中心主任龙丽辉告诉记者,从2004年至今,中心共对1300多名流浪儿童进行过不同方式的救助,其中90%的流浪儿童有家庭,但是普遍存在家庭问题,孤儿在外面流浪的特别少。
“有一次服务中心救助了一个11岁的孩子,他的后妈到家馨社区接孩子时,当着所有人的面甩手一巴掌,打到孩子的嘴巴出血。这个孩子虽然被带回家,但只要有机会他还会一次次离家出走。”龙丽辉提供的一份案例中这样写道。
真心的“回归”有多难?
救助人士介绍,离家出走是儿童反抗家庭暴力或逃避家庭矛盾的一种方式,很多家长缺乏管教的技巧,孩子被救助机构送回来后仍然遭遇训斥和暴打,流浪儿童感到现实和期望相差太远时就会再一次离家。
据了解,为了让这些儿童不再流落街头,云南省各级政府救助站对于能提供家庭住址的孩子,一般是及时护送回家,原则上可在救助站待10至30天;查不清地址的可在救助站待半年时间。
目前,昆明市成立了“儿童村”接收不愿意回家的孩子,还开展“类家庭”服务。据了解,“类家庭”是一种集看护、疏导、教育于一体的亲情化救助方式,是为那些不愿回家的流浪孩子创立的模拟家庭成长环境、有专门的“爸爸”“妈妈”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让这些孩子有个自己的“家”,逐渐向正常的社会生活过渡。
全社会编织安全网
记者在调查中深切感受到,没有稳定的家庭生活,流浪儿童不愿意回家;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关爱,他们难以回归正常的生活。对此,民政部门和民间救助机构呼吁,全社会积极行动,加强源头控制、探索救助方法、鼓励民间投入,“零容忍”儿童遭遇的家庭暴力,共同织成一张减少和救助流浪儿童的安全网,让“宝贝”不再流落街头。
普遍的挨打
"用棍棒皮鞭惩罚"
法律对家暴的定义为,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近日,记者对北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孩子进行问卷调查。200份有效问卷中,仅有一名孩子"从没挨过打",13名孩子"经常挨打,严重时父母会用棍棒、皮鞭责罚"。
在北京一家公立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60名孩子中"从没挨过打"的超过四分之一,但也有两个孩子"经常挨打"。
孩子们挨打的原因五花八门,除去贪玩、成绩不好等常见"罪状","偷看爸爸的手机报"、"吃饭声音大"、"吵醒妈妈睡觉"都成挨打的理由。
《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分析与研究报告》指出,生活地点、父母结构发生变化的家庭更易发生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53.34%的案件发生在此类家庭中。相较于稳定、健全的家庭,单亲、继亲家庭以及流动、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
不管是打工子弟学校还是公办学校的孩子,对于"父母打你时你会如何处理",没有一人选择"向他人求助",都集中在"不能跑,跑了打得更狠"和"忍着,等父母情绪平息"。
事件一:12岁的王吉(化名)是一名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毫不犹豫地在问卷上选择了"经常挨打"。来北京6年,王吉换了3个学校,转学的理由均是"经常打架,跟同学处不下去"。
"我爸打我,同学盯着我的伤口看,我就揍他(同学)。"最狠的一次,他用拳头打破了同学的下颚,"血顺着下巴流,脖子上都是。"王吉平静地说。
北京红枫心理咨询中心反家暴项目负责人侯志明称,家庭暴力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离家出走、打架、自闭、厌学甚至厌世,"最亲的父母都不相信,还能相信谁。"
家暴的理由
孩子不打不成器?
关注北京流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是红枫心理咨询中心一个项目,5年多来走访了10余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上千名孩子。
"凡是问题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是常挨父母打的。"侯志明说,这些孩子或是逃学打架,或是性格自闭。
事件二:12岁的女童嘉嘉(化名),是侯志明和助手刘富芝近期辅导的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侯志明记得第一次见嘉嘉时,"双手抱在胸前,脑袋扎得很低,整个人都绷得紧紧的。"
一次辅导中,侯志明让嘉嘉画一幅自画像,嘉嘉把自己的头画得很小很小,"孩子一直被打骂,总觉得自己犯错误,没有自我意识。"
吕家营一片住宅楼旁加盖的20平米的平房内,住着嘉嘉一家五口。父亲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母亲负责照顾嘉嘉姐弟三个。
嘉嘉说经常挨母亲打。对此母亲并不否认。
在这个家庭打孩子是被无限允许,工具可能是母亲粗壮的大手,可能是松动的凳子腿儿,或者随手抓起的皮带。
最近的一次挨打,是因楼上的孩子欺负5岁的弟弟,嘉嘉想为弟弟出头。母亲跟她说,"人家是住楼房的,我们是住平房的,别惹事。"
嘉嘉喊着"住楼房的也不能随便欺负人"冲出家门,结果被母亲一把拽回挨了一顿狠揍。
"她犟嘴、不听话,我不修理她怎么办?"嘉嘉的母亲说,在老家大人打孩子很正常,孩子就得服从大人,"我也是从小被打出来的,不打长不大"。
嘉嘉母亲说,"她爸天天去建筑工地,我每天拉扯他们仨,他们有不开心可以哭喊,我能吗?"
这名被生活压迫满心怒气的母亲,除了打骂孩子,没有其他方法保证自己的权威,稍有不从的嘉嘉就成了母亲转移压力的最好对象。
"更可怕的是人们的观念。"侯志明说,家暴妇女中起码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打人就是不对"。但对孩子来说,"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让很多人觉得打孩子存在某种所谓的"正当性"。同时,家暴儿童中存在难以拿捏的"尺度",家长坚持认为打骂孩子是"天赋权利",适当的打骂能让孩子长记性,"但是什么是适当,没有人知道。"
5月26日,刘富芝第四次来到嘉嘉家里,这一次"嘉嘉不再紧抱双臂"。
母亲也承认,经过四个礼拜的辅导,"孩子不那么轴了。"当着刘富芝的面,母亲承诺以后会少打孩子,多跟孩子沟通。
趴在桌子上做功课的嘉嘉,背对着两人,没有回头说了句"我才不信"。
尴尬的外力
"家务事"别人不好管
事件三:提到17岁的张江(化名),71岁的于秀华一声叹息。
在打工者聚居的石景山区,退休后的于秀华和几个老姐妹一道义务辅导小区内的流动儿童。
12年的时间里,于秀华看着张江由儿童长成少年。但于秀华感觉,那个小时候会把自己心爱的小人书送给于奶奶的张江,"离自己越来越远。"
生活在复杂的重组家庭,暴力像驱散不开的阴云,笼罩着张江全部的少年时光。
于秀华结识张江的时候,他还不到6岁。那时,于秀华从他家楼下走过,常能听到窗户里传来张江的哭喊,还有一声声"啪啪"抽打的闷响。
皮带沾上凉水,抽打在身上;擀面杖高高扬起,重重落下;脑袋被砸破,血流了满脸……
还有一旁嘶吼的父亲,"你怎么不去死。"
"他要是想打你,总是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如今说起被父亲打,张江轻描淡写,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
施暴的还有继母,张江回忆一次冲洗垃圾桶时,水不小心喷溅到继母裙子上,继母抄起墩布,密集地抡打在他身上。
成长的年月,张江不止一次对于秀华说,"我要宰了他们。"他还跟同伴约定过自杀,不过最终因为同伴的胆怯作罢。
"不要粗暴。"于秀华跟张江父亲说过无数次,管教孩子需要耐心。每一次,张江父亲总会不耐烦地挥手,而对张江的打骂,一直没有停歇。
家长的不配合没让于秀华灰心,她期望学校能帮忙介入。
她去找过张江学校的一位老师,在楼下等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老师下楼后听说要了解张江的情况,扭头就离去了。
"老师们知道张江父亲经常打他,根本不管,"学校的冷漠让于秀华心寒。
记者调查中,北京多家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坦言,就算知道有学生经常遭家长打骂,他们一般也不会过多说服家长,"说多了人家烦,人家会说孩子是我的,我愿意怎么管就怎么管"。老师们只能多劝被打的孩子"父母打你是为你好",尽量不让孩子留心结。
事件四:6月3日,丰台青塔春园小区,楼道内依稀可见的血迹,提醒着人们数天前两个幼儿被家长打死的惨剧。小区居民称,孩子的父母是福建人,在京做海鲜生意,"听说在家里常动手。"
该小区租住不少外地人,"今天来明天走,谁也不认识谁",一位居民说,"真要家里动起手来,连个劝架的都没有。"多名居民表示,即使知道谁家孩子常被打,不熟的邻居也不好干涉,"那是人家的家务事"。
用尽了所有力气,独自作战的于秀华最终没能驱赶张江心中的戾气。
长大后的张江喜欢去射击场打兔子,"鲜血迸出的瞬间很刺激";喜欢飙车,心情不爽的时候就砸车出气,"车皮凹下去,心情会好些。"他还曾亲眼看到一个人在距自己三四米处触电身亡,"旁边的人都吓跑了,我就没,我很麻木。"
更让于秀华担心的是张江手臂上的刀疤,他继承了父亲的暴躁,经常跟同学打得头破血流。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