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父母讲述“哈佛博士”的成长经历(1)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09/6/11 浏览次数:1833
主持人:各位搜狐网的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光临搜狐嘉宾聊天室。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搜狐教育直播间。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朱成的父亲和母亲,朱成的父亲朱晓强先生和朱成的母亲成佩华女士,两位好。我介绍一下朱成经历,从北大考上哈佛大学,成为当年最年轻的教育硕士,毕业后,成功应聘为哈佛大学的教师,之后再次考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三进哈佛大学期间,还夺得优秀教师的称号,哈佛大学的最好荣誉之一的杰出工作奖等众多引人惊叹的成绩。
在我们看来,朱成就是一个被许多光环所围绕的一个孩子。许多年轻的父母也特别关注他是怎么样从一个平凡的家庭走出来的,现在我们想访问一下朱成的父亲和母亲。您两位也是普通的工作者,没有经过那些非常高的学历教育,请您说一下,在朱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引导着您在教育他?
朱晓强:就您刚才说的是对的。说实在,我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孩子朱成也是和千千万万的孩子一样,也是一位非常普普通通的学生。现在他能在哈佛取得一系列的成绩,有所谓被大家所关注的那么多荣誉,我们分析以后,从小我们对孩子在他的成长方面,比较注重于他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健康常识的教育以及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从小可能比较注重这三方面的教育。
因为我们家里面有一个宗旨,因为20多年前不太注意孩子一定要考上什么大学,一定要考什么名牌大学,我们确实没有这种对孩子的要求,我们只希望他是一个健康的,身体要健壮的,心理要健康的一个快乐的孩子。当时他妈妈可能出于职业的关系,因为他妈妈是五官科的大夫,她在医院里看到许许多多年轻有为的都由于身体状况和心理的状态不好,丧失了他可以为社会所做的贡献。
从这方面来说身体、心理方面的健康。所以我们家长对朱成来说,从小没有设定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一定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就是一个成功的孩子。前面也说到这点,就是孩子成长从小要加强行为习惯的教育,健康常识的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在这方面教育加强了以后,有了这方面的习惯以后,可能他在北大也好,在哈佛也好,到现在为止,他能非常顺利地发展,可能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我们二位没有从事过教育事业,也没有系统地去学习过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理论知识都没有。因为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机关干部,他妈妈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位医院的医生,我们工作都很忙,也不可能来抽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围绕孩子怎么做。所以我们的体会就是前面说的三个方面。
成佩华:我就是让他做快乐的强者,这是最干间的,健康、快乐,围绕着快乐来做。因为我们在想快乐了以后,能获得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小的时候,从幼儿园开始,他的脸上老师看着他有灿烂的脸,有灿烂的脸,做什么事情都很开心,很愿意去做。如果他不愿意做,没兴趣的事情,让他去做。如果表面上是不流泪,但是心里就是难受的,压抑的着。他在心里就会流泪。在望闻问切这方面,作为医生,在孩子身上比较注重个。孩子小时候从学校回来以后,看他脸怎么样,回来以后,不愿意睡觉,回来以后,脸上黄黄的,去的时候脸是红的,回来以后,脸不行了,眼睛也不亮了,因为他不喜欢去幼儿园去,因为不愿意睡觉。每天回来说我回来了,好像像完成任务一样。我们从他的表情来看,小孩的脸像气象台一样,他没有什么伪装的,心灵很纯的,什么东西一开心就笑,不开心就放在脸上。我们在他的脸谱上总是注意这些东西,他不开心的时候,也不问他。因为有的小孩你老问他什么事,觉得烦。有些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我们在这方面比较注意望。
问,不该问的东西不问他,问的时候就问他所识所看的东西,大人要知道,跟他沟通。大人下班以后,孩子比较忙的,但是我想一定要抽出这个时间,和孩子心灵沟通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孩子每天在沟通的时候,知道他的每个规律,他在想什么东西,在要什么东西,看什么东西,会马上就知道他。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一样的。在这方面,我做得比较到位。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碰到很多问题。我是大人,他是小孩,我什么东西都比他懂,最好叫他什么去做,觉得那样是乖孩子,我也省事了。我怎么说他怎么做。后来我们一想,绝对不要把孩子作为我的复制品,因为大人毕竟在方方面面,小孩的信息掌握快得的。因为小孩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生理状况,和大人不一样。孩子的心理每个阶段过来的,刚生出来的小孩是这样,到学前,小学、初中,大人的责任做前一步,在高中里不要管他,因为初中的模式,他的行为习惯已经习惯了。
朱晓强: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养成之后,对他各方面的发展都是起着良性的循环作用,不管从学习方面也好,工作方面也好,为人处事,同学、同事交往之中,都是非常顺利地能解决。我们在高中前抓得比较好,比较早的原因。
主持人:朱成一步一步走天今天,也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并不是说我们在小时候就给他提了一个多高的目标,都是一步走到这个地步,下面又有一个更高的可以走的条件了,都是这样的。是不是在二位看来,从小特别是在小学或者是更早之前,那个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是更为重要的。
朱晓强:是的。我们后来总结,现在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包括对他一系列的宣传和赞美,我们分析一下,总结一下,体会到确实是,就是他在小时候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这个行为习惯养成好了,教育好了,健康常识的知识他都知道了,道德品质也有一个是非的或者有比较分辨的界限。这些东西养成之后,对他后面的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都能比较顺利地解决。
主持人:在20年前的时候,你们在教育朱成的时候,肯定是没有像现在的年轻父母他们有这么优良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反而倒是说现在的父母更不知道我应该怎么样去教育孩子,他可能很茫然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但是并不知道具体的目的是什么,可能为了以后考班考级,这种是不是觉得是一种很不好的教育方式呢?
朱晓强:在20年前这种特长班、兴趣班,远远没有现在这样普及,20年前的家长也远远没有现在这些年轻家长对孩子那么重视。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这种活动。当然从发展孩子兴趣、个性,增长见识,丰富知识,这是对的。如果单纯为这个去,要得到什么东西,要成为特长生、加分,抱着这种心理心态,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地去做,对孩子来说,如果孩子不喜欢,不喜欢他所喜欢的兴趣的话,对孩子心理来说是一种伤害。
我们在书当中也写了一个故事,就是让孩子多方面兴趣发展。虽然朱成也学了很多,一会儿想弹琴了,一会又学画画,一会唱歌、跳舞,又喜欢打球,田径运动、游泳,都爱沾边。孩子有一种从众的心理,那边孩子多学什么,他就学什么。今天是这个,明天是那个。这样怎么办呢?当时父母两人也有意见分歧,我就认为孩子学什么东西就得坚持下去,他妈妈的想法就是说孩子的天性。
成佩华:这样学着不开心,也没有意思。最重要的是开心,开心以后什么都可以,如果准备的东西做好了,也可以,不一定做这个,没有必要。后来我也在想,让他试一试,在试当中,我跟他说朱成如果每试样东西要认真,做样东西要认真,回来以后,再来定一下,孩子最喜欢,最爱好是哪个,这方面爱好的话,以后的很有兴趣,专业地去做。这样也挺好,就会让他转一下。再来定位他最喜欢什么。所以他后来的舞蹈、音乐,最喜欢音乐上面。他定下来。画画他也喜欢,有些东西也会弄。
现在朱成到哈佛以后,能接触国外合得来,很关键,因为什么东西拿得起,运动也喜欢运动,跳舞他也去试一试,他很会适应这个环境,如果你会跳舞,体育合得来吗,朋友又少一点。文化学的是多元文化,但是我们的兴趣也是多种爱好兴趣,这个要方方面面,他不会觉得难受。朋友多了,很开心的,方方面面都合得来。
朱晓强:这是从小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我们家长多方面支持孩子多种兴趣发展,有他多样的爱好,有父母多种的支持他去做这件事情,把孩子的性格养成比较开阔的胸怀,也比较容易地融入到同学们当中去。现在在哈佛,他是当了两级的学生会主席,一级是教育学院的学生会主席,现在是哈佛大学11个研究生院总院的学生会主席。他能担任两级的学生会主席跟他从小多样兴趣的爱好,多种文化的渗透是很有关系的。
又回过来说,孩子在爱好一样东西,学一样东西的时候,就要求孩子认真地去做,尽力地去做,为他养成良好习惯是大有帮助的。
主持人:那个时候二位的工作也比较忙,日常扑在工作上的时间应该也是不短的,用来教育孩子的时间就是工作之余的时间。
朱晓强:基本上是这样。
成佩华:有的时候是做晚饭之后,吃饭以前,大家不谈什么,就是幽默地,笑一笑,大家开心地吃饭。我们后来是有意识的,有一段时间一刻钟交流,半个小时。到外面溜马路,走一下,大家心理沟通。我在小孩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深知和小孩一起成长的。因为他的心理和我们大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我想的东西和他想的,有的时候小孩突然其想的东西,很有灵感。有的时候行为比我们还正。我们想不要把社会上负面的东西带到小孩身上去。
大了以后,到四年级的时候,如果我不开心,我也跟小孩说,妈妈今天发生什么问题,你能帮帮妈妈想什么办法,开心一点。他帮助我,他说妈妈你应该怎么做,你不是跟我说过吗,你自己还没有做到,你告诉我的。我们在生活当中是互相鼓励,互相互动的,不是我一定听你,你一定听我的。小孩说的点子,你也得考虑,说我们小孩真聪明,我去单位用了一下,他的关系很纯的。我们大人有的东西弄得太复杂,觉得这个东西很困难。小孩看的话,这些问题都是很简单的东西。小孩不简单,他对这些问题很清楚。我说孩子很聪明,这样做人也开心,不要想太多太多的东西。
朱晓强: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我们父母两人非常注意不把社会的消极方面的东西,阴暗面的东西带回家,同时不把我们各自在工作岗位上碰到的一些或者说不公正的事情或者不愉快的事情带回家,我们比较注意到这方面。这是在幼小的时候,没有正确的思辨能力的时候,在这个阶段,绝不把社会上负面、阴暗面上的东西带回家,也不把我们两个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不愉快的事情,烦恼的事情或者不公正的事情带回家。始终让家里充满一种欢乐的,愉快的氛围。我们也非常注重和孩子平等,这点,我们自己做得比较好。
我们从小没有把朱成做成小孩,只是他人是小,年纪是小,但是从人的方面来说,他跟我们是平等的,我们打破了所谓中国传统式的父母就应该高高在上,孩子一切都得听父母的,不管父母做得正确与否,孩子都得服从,这点可以说是改变了。正因为我们做到这点,孩子始终在家里,在幼小的时候,始终觉得家里非常愉快,什么事都会去想,什么事情都敢去做,什么事情都敢说,对他的个性养成是非常有益的。
这是幼小阶段,没有思辨能力的。一旦到了三四年级以后,这个时候对事物,对事情有一个正确或者不正确的认识的时候,有观念和理解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父母就把这些正确的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个。当然在家庭里面,两个人,三个人可能意见不会统一的,不可能统一的。这个时候又考虑到亲情,我们家里是联合体,人虽然是三个,但是要成为一个人,父母之间有意见,不会说这是父亲的意见,这是母亲的意见,你说这是哪个意见对,我们只是说父母有两种意见,但是不知道哪种意见对和错,请孩子来参与一下,你看哪个对还是错,甚至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你还有没有第三种意见,把意见拿出来以后,大家共同探讨,究竟哪个对还是不对。
在家庭怎么确定对与错呢?因为意见有分歧,爸爸要那么做,妈妈要那么做,孩子要另外一种做法,最后我们采取投票的形式,如果2:1,就按照2来做,如果多数也不正确,就让他在实践当中去检验,到底做得对还是错,然后再进行改进。
主持人:非常民主。
朱晓强:可能是爱孩子,可能是妈妈出于职业的原因,在医院里看到很多年轻的孩子因为身体的原因,丧失了青春年华,对孩子来说,我们输不起,什么都可以输,孩子的教育,快乐的成长,这个不能输掉。出于这方面的原因。
主持人:归根到底二位特别从孩子的感受出发,要让他感受到快乐,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平等的人,从小就有一个很健康的成长过程。这个是很多教育专家很难做到的,即使他们嘴上说着大的道理和很高尚的理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自己做到,这点二位做得特别难能可贵的。
朱晓强: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有反复的。一个是受中国过去传统的说法或者教育,要父亲怎么说,子女就得怎么做。你刚才也谈到我们比较注重家庭民主,家庭平等。我的父亲,朱成的爷爷也有想法,认为没大没小了,家里没有权威,今后什么事都这样的话,那你做父亲一点威信都没有了。但是我们通过实践以后,觉得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成佩华:这个方法一采用以后,小孩也开心,小孩每天把他的笑容更灿烂了。我们大人什么给他出面,衣服都准备好,每天吃的东西准备好,他反而依赖。家庭的责任没有了地每天都给我准备好。
朱晓强:不要包办代替,不仅在学习方面,在生活方面也同样,不允许对孩子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为孩子去想,为孩子去做,这样孩子始终认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挫折了,不会自己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始终依靠父母这么去做,这样慢慢他的能力就弱化,不会强化了。我们现在也在体会到,也总结出来的,有些时候父母有的时候要适当地示弱。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