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闻联播 > 最新资讯 > 玉树地震心理援助 活下去才是开始 |
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率超七成
中国科学院日前披露的一项针对汶川地震灾区居民心理援助的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地震灾区常见的心理疾病,在接受调查的1563名16岁以上的灾后幸存者中,临床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率超过7成。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某些个体在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后所发生的一种严重、复杂的心理疾病。其典型的表现包括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情感麻痹、持续性焦虑等。
据了解,由中科院心理所承担的“灾后应激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汶川地震发生3个月后组织了针对地震灾后幸存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研究对北川县内的曲山镇和擂鼓镇2个大型居民安置点进行了调查,共抽取了1563名16岁以上的灾后幸存者。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灾情更严重的曲山镇安置点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37.8%,至少有一个临床症状的发生率为80.4%;而在灾情相对较轻的擂鼓镇安置点,上述情况的发生率分别为13.0%和72.7%。
研究人员还发现,女性、较低受教育水平、经历地震的地点、在地震中受伤或丧亲、地震中有更强烈的恐惧感及较低的社会支持水平,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显著关联。其中,经历地震的地点和在地震中有更强烈的恐惧感是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程度的最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指出,了解灾难发生后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一些常见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对于建立灾后流行病学档案,识别易感人群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救援和干预非常重要。
恐惧记忆能被消除吗
汶川大地震后,心理学工作者马上奔赴汶川为灾难幸存者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幸存者有半数以上都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地震的噩梦会持续在幸存者脑中“闪回”,重复那些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痛苦的灾难场面。对于这样的症状,有没有安全无害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呢?2010年1月的《自然》杂志为我们带来了一线曙光。
纽约大学的菲尔普斯教授及其同事发现了一种重写恐惧记忆的方法。他们的方法是基于一个记忆的巩固现象:恐惧记忆产生后,不断的重现会使大脑皮层的情绪加工区域反复激活,恐惧反应在神经环路内反复震荡而加深记忆。他们试图通过一种方式来打破这种可怕的循环。
他们先通过在被试腕部给予微弱电击的方式,让被试对某种无特定意义的图形建立恐惧的记忆。在这之后,把被试分成两组,一组在重现恐惧刺激的几分钟后,马上给予“消除”训练,也就是不伴随电击的图形呈现。由于恐惧时的生理反应会导致皮肤电的变化,通过记录被试的皮肤电,研究者发现在“消除”训练后被试再看到这些刺激不会产生恐惧的情绪。而且,在一年后研究者又重新找到这些被试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他们还是完全不会再对这些刺激产生恐惧反应。这说明,恐惧记忆被完全消除了!但是对于另外一组被试,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只是在重现恐惧刺激之后的6小时以后才给予“消除”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恐惧反应没有被消除。也就是说,重现恐惧刺激开启了一个“时间窗口”,这个窗口的持续时间大概是6小时,只有在6小时内完成“消除”训练,恐惧刺激才会被抹去;而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窗口,恐惧刺激只会被反复强化而加深记忆。
这个研究给心理救援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通过设计合理的“重现”和“消除”情景,可以帮助受害者逐渐减退恐惧的情绪。当然,腕部的电击疼痛与地震中丧失亲人的痛苦有着本质的区别。消除噩梦最有用的,可能还是保留一份对美好的坚持,和对希望的渴求。就像在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中,金·凯瑞饰演的男主角乔尔不堪情感折磨,找医生抹掉了自己大脑中有关前女友克莱门蒂娜的记忆,但深藏在乔尔心灵深处那份炽热的爱情之火却始终无法熄灭,美丽心灵中那最后一抹阳光重新焕发了光彩。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4月14日7时49分40秒,发生7.1级地震再一次以残酷的方式证明,中华民族是怎样的多灾多难。汶川大地震后不到两年,大灾给中国人带来的心理阴影尚未消散,强震再一次降临这片土地。不过我们不用害怕,我们的玉树受灾同胞不用怕,心中要有信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一定会来援救你们的,这种暗示可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这是山西王家岭出事矿工的心声,结果就是创造了中国煤矿事故援救奇迹。而对于玉树地震中活下来的人,7时49分这一刻只是开始,随后他们将面临诸多的生存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将要面临的困难很多,有余震的威胁、生活物资的匮乏乃至疾病的侵袭。在这种时候,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固然让人热血贲张,而灾难的应急机制更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灾难应急机制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这让受灾人民生存下来的希望大大增添了。在震后不到一个小时,民政部已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开展抗灾救灾工作;中国地震局也启动二级地震应急响应,并派出由15人组成的第一批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开展应急处置;而各地的救灾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当前,抗震救灾最重要的任务是救援可能的幸存者,保障幸免于难的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而最值得关注的是受灾民众的心理问题。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如果没有很好的消除,这就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
谈到这里,想起汶川地震时听北京同行讲的一个小故事,当时,某报记者在出租车上接听电话,说起四川地震了,司机突然把车停到路边,30多岁的汉子竟然如孩子般号啕大哭,记者开始以为他有家人在地震灾区,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唐山大地震幸存下来的孤儿。30多年的光阴竟然还没有消去地震留在他心中的阴影。
同样很幸庆,从汶川地震开始,灾后心理干预的机制已经形成,除了专业团队,许多从事心理辅导的志愿者赶赴灾区,及时地为受灾民众进行了心理辅导。即便如此,心理辅导专业人士缺失的问题还是凸显出来。我们要尽最大可能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灾后的心理辅导工作。
没有人会怀疑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万众一心,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更专业、更持久的救援方式,包括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
学心理咨询,优化人生,家家心理,您理想的心灵家园......
心理咨询专线:16068006
报名电话:0539—8303828 2022112
临沂家家心理咨询教育中心 齐鲁心理教育网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