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婚姻家庭 > 亲子沟通 > 留守儿童情感世界个案分析 |
故事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
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城乡结合部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了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故事内容:陈园是我们初一新生班里一个很特别的女孩,性格孤僻,平时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极不合群,她生活简朴,衣服只有仅够换洗的两套,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决定找陈园谈一次心,开导开导她,让她能快乐地融于集体生活中,但陈园不善言谈,胆小怕事,一谈到这一话题,便不停的流泪。我只好找班干来了解情况,原来班上的几个调皮男生经常欺负她,笑话她是没有爸妈的孤儿,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多余人”,我感到很震惊,陈园在注册本上不是分明写着父母的名字吗,怎么会是孤儿呢?带着疑问,我调查了解了陈园的家庭情况。
原来陈园生活在一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一家四口人,由于这里的土地贫瘠,这里的村民生活水平相当低,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陈园的父母不甘于生活的贫困,早在四年前就丢下了八岁的陈园双双外出打工挣钱,陈园与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耳背,与陈园的交流甚少,陈园每年只有到春节才能与父母团聚,春节过后便是漫长的思念与等待,由于山村的闭塞,没有通讯工具,父母到外地打工后,陈园便与父母失去了联系,两年前,陈园的弟弟出生了,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带着弟弟继续在外面打工,对家里的陈园不闻不问,陈园长期得不到母爱与父爱,得不到亲情的温暖。据陈园的奶奶所说,小时候的陈园是一个很活泼的孩子,自从她父母不在家后,村子里的小孩有意取乐她,排斥她,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内向,在初中的集体生活中,陈园总是封闭自己的心灵,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性格变得特别郁闷,不善与人交流,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本该活泼开朗的花季少女变得沉默寡言。
陈园幼小的心灵承载着如此之多的心灵创伤,作为班主任,我有职责让陈园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出孤独,让他象所有孩子一样无忧无虑,为了让陈园能融于班集体生活中,我召集班干,让他们了解陈园的家庭背景,了解陈园内心的自卑,让他们先行动起来,主动接近陈园,做陈园的知心朋友,班里有名的“小甜嘴”张洋在这一行动中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说会道的她有讲不完的笑话,一条条的脑筋急转弯逗的陈园开了心。爱心行动已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为了巩固成果,把爱心行动扩大到每一个人,我和班委筹划了一个名为“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主题班会,全体同学在班干的带领下,都向陈园的心灵靠拢了,不在鄙视她,就连班上几个调皮男生也不好意思叫她的绰号,陈园在同学的帮助下,渐渐找回了自信。作为班主任,我想方设法给陈园更多的母爱,平时对她生活予以特别的关心与帮助,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成长的知识。在假日里,我经常邀请班上几个同学陪同她到我家里玩耍,一起做好吃的东西给她感受家庭的温暖,在接触中我发现,陈园其实是个很懂事的女孩,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陈园学会了做许多家务劳动,陈园的动手能力非常强,而且特别勤快,她会抢着做他力所能及的活,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好,这些生活技能是其他同学远远未能及的,我把陈园这些优点及时在班上进行了表扬,号召全班同学以她为榜样,多学习掌握各种生活技能。不管是何时何地,我对陈园的关心总是特别多,课余时间,我常常找她聊天,有什么好看的故事书都拿出来和她一起看,一开始,她不会多说话,心里有什么烦恼也不敢说,她是个住校生,有时米没有了,菜吃完了,她也不说,就是哭泣。过了一段时间,她渐渐胆子大了,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向我提起,我会马上给她解决,比如,给她炒点菜,拿些米,买些学习用品等,平时多嘘寒问暖。久而久之,她就把我当成她最信赖的朋友。她不善与人交往,我就要求班里别的同学主动找她玩,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学习上,各任课老师对她也特别关心,我经常给她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她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她建立自信,不再自卑,孤僻。通过这些活动,陈园的自信心倍增,融于了快乐的集体生活之中。
教育反思:在农村,留守儿童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成绩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的现象,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较班级平均水平低,较自己以往成绩低。学校对留守儿童旷课迟到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十分头疼,有的教师干脆放任不管。
(二)行为习惯不良。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濑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易于沉迷,整天疾迷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易于模仿,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模仿武侠小说拉帮结派,结拜师兄师弟。
(三)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教育策略: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有的教育工作者干脆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管不了,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光靠我们老师有什么办法?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只要他在学习上获得点滴进步,我就会对他表扬和奖励。能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看到他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的确,留守孩儿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有些留守孩儿虽然孤僻、不善言谈,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写字,有的爱参加体育活动等。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为他们的兴趣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平时多注意他们的行为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他们作宣传,那么,这些多愁、怯懦的留守孩儿慢慢地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起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