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都市消费晨报 一个心理困惑的咨询者、一位睿智温和的心理咨询专家、一名央视的女主持人,这三者同时出现在电视画面上,形成了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心理访谈》。“后妈的难题”、“想自杀的男孩”……一个个普通人内心深处的苦恼在节目中被一一道出,随即专家通过科学的咨询方法和技巧解开咨询者心灵深处的困扰,观众亦在节目中各取所需,产生受益后的共鸣。
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访谈》栏目专家,随着该栏目的开办,成为观众心中的“学术明星”。8月7日,杨凤池受邀请在新疆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授课,为疆内600多名心理咨询师进行短期培训。授课间隙,杨凤池接受了《都市消费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初见杨凤池,是在他此次来新疆授课第一天的课后,心理咨询师们正层层围着他签名、合影。杨凤池着一件灰色衬衣、戴一副厚厚的镜片,满头大汗的。
初次开口提问,记者有些拘谨,杨凤池说:“有什么问题就说吧。你现在是代表大众专访我,你问的问题,就是大众想知道的话题,我不会笑话大众,也就不会笑话你啊。”这句话还真消除了记者的紧张,谈话的气氛也轻松起来。
“你采访不录音?”开始专访不久,杨凤池微笑着提出疑问:“不是我对你做笔记不信任。有一次我对记者说‘现在抑郁的人很多’,可记者写成了‘现在抑郁症的人很多’,好家伙,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此时,杨凤池的学者严谨之风超过了他的明星气质。
采访进行得颇为顺利,可问题才问了一半,杨凤池看看手机,示意我们之前约好的30分钟时间到了,他要回宾馆备课――约定时间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时间一过,哪怕超过一分钟也会遵守约定――作为记者所见的最遵守采访时间的专家,杨凤池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我并不想当明星”
□记者:杨教授,采访您之前我做了个小调查,发现在很多女观众眼中,您的知名度特别高,而很多男性却对您一无所知,您觉得自己更受女性欢迎吗?
○杨凤池:客观地说,在心理咨询的求助者中就是女性居多的,女性具有更强烈的倾诉欲望。包括心理咨询师行业,也是女性从业者更多。而在女观众占多数的电视栏目中,男性专家的确更受欢迎。
□记者:近年来,不少专家经过央视的“电视造星”,成为学术明星。您成明星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杨凤池:其实我并不想当明星,觉得自己就是常上电视,大家看着脸熟而已。不过之前,央视的一项调查显示,《心理访谈》栏目的观众在全国有8000万人左右,这样就难免我走在大街上会被不少人认出来。
其实这也挺尴尬的,因为我和易中天那一类型的学术明星还不一样,人家见了易中天,也就是热情地说声“易老师,您好”,可见了我,立即就会说“杨老师,我们家有什么什么事,您说怎么办”。我平时出门吃饭、逛商场随时都会有人走过来让我现场做咨询。但临床心理咨询工作不是在任何场合说做就能做的啊,我必须得回绝他们,可这回绝还得讲究方法,不然人家会说 “杨凤池架子太大了,摆谱”!(笑)
□记者:那么,您对央视各栏目相继推出“学术明星”怎么看?
○杨凤池:我觉得向大众呈现更多种类的明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社会上只有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是太单一了。对我来说,成为明星是时势造就的,因为中国太缺少心理专家了,普通人接触心理咨询的机会也太少。如果我成 为明星能为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普及、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觉得就是有意义的。
□记者:您这次来新疆感受到“粉丝”的热情了吗?
○杨凤池:新疆的朋友很热情。去年我来过乌鲁木齐,晚饭后我出来散步都带着我的两个研究生,他们前头走一个、后头走一个把我夹在中间,就是为了替我挡着点儿,要不我没走几步,就会被行人认出来。
就说这次来新疆的路上吧,我刚上飞机,和我邻座的女士就认出我来了。然后她就说,她是新疆人,她儿子迷恋上网,问我怎么办。当然了,我还是婉转地回避了这个话题。当明星其实很累的。(笑)
□记者:您来新疆之前,想到过您在新疆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吗?
○杨凤池:我想这和新疆与内地的时差有关。《心理访谈》的播出时间是晚上11点左右,在北京或别的省(区)11点是深夜了,很多观众都睡了。但在新疆呢,这个时间还是观众看电视的黄金时间呢,所以很感谢新疆观众对我的信任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