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咨询中,常常会有一些想法在脑海里打转,我喜欢思考,也试着采用自创的方法解决在咨询中遇到的问题。我把平时流下的只言片语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咨询师要相信咨询中的感觉——直觉
——谈咨询师的自我暴露度
一次团体督导,我想到了宝蕊老师给我做个人督导时候的做法。她不再围绕来谈者的情况了解,单刀直入问我的问题。你怎样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你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何以见得呢?等等,让我应接不暇,我哪里想过这么多问题呢?宝蕊老师把我问她的问题又丢给了我。原本我在责备对方的,可是老师让我看到自己的问题。个人督导让我收获很大,如雷灌顶。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老师回美国了,我们同学继续做团体督导。这次我们督导的是梦的个案。她先讲述自己做的个案。
那是一个上初中一年级的女生,长得高大,足有1.7米的个头,很健壮,她分别向学校的两位年轻女老师表达她的爱慕之情,写信、打电话,其中一位老师把这件事情说了出来,是老师们怀疑她有同性恋倾向。
我发现咨询师一开始就对老师有成见,不信任所有老师,抱着要弄清楚事情的态度来做咨询。
在咨询中又有很多问题没有向学生求证,问题就出现了。
为什么你不求证?为什么你有很多的猜测?
为什么那些老师你都不信任呢?
你对老师怎么看待?
由此我不再管来谈者了,直接对着咨询师。一点也不客气,像发连珠炮地对着她。她一边说问得很好,一边在搜索自己的成长经历,对老师的不满意、生活中的小事情、老师的苛责要求,似乎有哭,可又没有哭。
我好像也意识到自己的咄咄逼人,这样不太好,有了顾虑,于是提出自己的感觉:“是不是挖得太深?”她仍然要说继续。我便放下自己的顾虑,继续问问题。“老师的哪些品质让你不舒服?”我不再问下去了,很像是在做个别咨询。同时她的双臂一直抱在胸前,脚却踩在板凳的衬上,身体成一个圈,也就是一个圆了。事后我们谈到她的身体语言,她也提到了自己的身体在说话,可是当时她也忽视自己的内心。我做得有点过了。
这个情景让我想起一次在我们的心理沙龙中的一个女人。她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了。当时我是后来进入的,听了一下她的描述,就有很强的不安全感:这里可是有很多她不认识的人呀!她会不会后悔呢?脑海里这样想着,很想打断她的话,一想今天又不是我主持,会不会给人喧宾夺主的感受呢?主持人会不会认为是多此一举呢?就没有多嘴。事后那位描述被丈夫砍了24刀的女人再也没有出现过。我把自己的想法说与同学听,她告诉我,那女人只不过是想得到别人的同情,想得到一点募捐。难怪她再也没有出现了。
度,咨询中的度如何把握呢?
我想我的两次直觉都在告诉我不能再说下去了,因为一些顾虑而错过了,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后果,越过了来谈者的心理防线,导致他们的一些不必要的过度暴露。现在想来在咨询中还是要跟着咨询师的感觉走。也许他不知道在这个公开场合,这么多人的地方要学会保护自己,大多数因为从来就没有人来听她说这些,或者这些氛围让她不吐不快,但是事后她有没有后悔呢?她怕见这些人吗?毕竟她曾经裸露过自己呀!作为咨询师要注意这个问题。就要提出自己的观察和反映,不能让伤害存在。
后来在《人性的迷失与复归》(江光荣著2000年版,湖北教育出版社P36)一书中看到江光荣用“跟着感觉走”来描述罗杰斯,因为罗杰斯自己常常提到“我可以信任我的感觉”。他曾经直截了当地表达这样的看法:“很长时间以来及至现在,我领悟到一个基本的东西:你感觉到某件事值得做,它就是值得做的。换句话说,我悟出来,在某个情境中,我的整个身心的感受比我的智慧更值得信赖。”罗杰斯称这种“身体感觉”的智慧叫“机体智慧”。正是这种相信自己的直觉、直接经验的执着,使他成为惟一既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56),又得到她的杰出专业贡献奖(1972)的心理学家。
我想,作为心理咨询师是很有必要关注并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指引,或许收获会更大。我的《呼吸在咨询中的运用》一文就介绍了我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意外效果。(见《第二届人本心理学国际会议论文集》P36)
咨询室里的第三者只是个导火索
——谈来谈者原则的咨询模式
常常在咨询室里来谈者总是从第三人谈起,他怎样好、怎样坏等,令我是如此地伤心,我忍受不了他了。在我做咨询时,很容易与来谈者一起探讨第三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乎两人都进入同情第三人或者讨厌甚至憎恶第三人了。
以前的我常常如此,就是今天的我在做咨询时也还是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据我的经验,这样咨询下去,咨询师就掉进了来谈者设下的陷阱。对来谈者的好处是尽了力地宣泄,咨询师做了很好的聆听和陪伴。对来谈者的坏处就是延误了治疗来谈者的进程,无疑拉长了咨询的时间和次数,也可能对来谈者于事无补,最后导致咨询中断,来谈者其实没得到任何好处。
对咨询师来说,要探讨的东西就多了:为什么只在外围作战?为什么同情或者厌恶甚至憎恶第三人?为什么看不到来谈者的问题?这些问题咨询师要好好反省。如不是早自我觉知,不仅会中断咨询,个人也失去了一个成长的机会。所以,督导是一定要见的。
所以,本着来谈者的原则,每次咨询我就试着去感受来谈者的情绪和心情,把他提出的问题再回到他的身上,尽管有时候会遇到他的阻抗,但是一般情况下他是能够接受的,结束时还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心理咨询中故事的运用
在我的咨询中,我发现用故事来告诉来谈者他的问题或者问题的核心,往往比我用理论说明,要浅显并让来谈者通俗易懂。于是我收集了一些我认为对我的来谈者有用的故事,来帮助我的解释和说明,发生了很好的作用。以下就是我运用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一、投射(projection)
弗洛伊德把投射称为“自我把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和观念转移到别人,说成别人有这种念头或者想法。”这很象我们中国人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每个人说出的话都代表了他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在不能把持住自己时候,就被别人的话语击中,失去了自我,当然就有无穷尽的烦恼了。于是就会我给来谈者讲下面的故事。
鲜花与野草
这是台湾陈淑姿写的《心的投射》一文中讲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国王,他很富有,但是他却不快乐,因为他的皇子们不能和睦相处,不但经常争论吵架,而且喜欢私下到国王面前告状,说彼此的坏话。为此,烦恼的国王请最有智慧的人来请教改善的办法。白发苍苍的智者说:“这些皇子就像被宠坏的孩子,他们彼此中伤,互相攻击,是因为专在对方身上挑刺的缘故啊,如果让他们明白这点,相信他们的心态和行为会改变的。”
国王听了这些很高兴,也就有了主意。隔天他把皇子们都叫到他面前,对他们说:“我相信你们会对我即将派遣卫士去执行的任务感兴趣的。”国王传进第一位卫士,命令道:“我要你寻访国境内每一处地方,带回最美的花朵。”国王又对第二位卫士说:“我要你寻访国境内每一处地方,带回最刺手的野草。”
两位卫士骑着马出发了。好多天过去了,卫士们终于回来了。当所有人都到齐之后,国王问第一位卫士:“告诉我,这趟旅程你有什么发现?”卫士捧着鲜艳美丽的花朵送到国王面前:“可敬的陛下,我发现您的王国就像一座大花园,到处都开着美丽的花朵!”“除了花朵之外就没有荆棘杂草吗?”“也许有吧,”卫士说:“但是我一心寻找花儿,就看不到杂草了。”
国王问第二位卫士:“告诉我,这趟旅程你有什么发现?”卫士捧着一大把野草送到国王面前:“可敬的陛下,我发现您的王国就像一片荒野,到处都长着野草,很多还是有毒的!”“除了野草之外就没有鲜花吗?”“也许有吧,”卫士说“但是我一心寻找杂草,就看不到鲜花了。”
卫士们退下后,国王看着留下的鲜花与野草,本想借机训诫皇子们,但是看到他们一个个羞愧地低着头。若有所悟的样子,他也就不想说什么了。
一心寻找花儿,就看不见杂草,同样,一心寻找杂草,就看不到花儿。你的心里有什么,你就看到什么。所以,在你片面、苛刻的时候,快快放下这种想法,换一种眼光看世界,那儿还有亲密、快乐、美好、友善等着你去发现!当你听到别人的话语时似乎也就多了一份清醒,也就不会轻易地被别人击中。
这讲的是个古老的故事,常常我还会给当事人讲下面这个故事,似乎更能说明问题。
佛与狗屎
这是宋朝两个才子苏东坡与佛印之间发生的事。苏东坡从来就没有在嘴巴上赢过佛印。这一天,他去找佛印,开口就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怀着敬佩的口气说:“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佛印也想了解苏东坡怎么看他就问:“那你看我像什么呢?”“你像一堆臭狗屎!”苏东坡脱口而出。听得佛印楞在那儿。苏东坡兴高采烈地回家了。一路上都在想:我终于赢过那老秃驴。苏小妹见哥哥的表情,就问他什么事这么高兴。苏东坡便把上面的事说于妹妹听。苏小妹一听,说:“佛教说‘像由心生’,佛印心中有佛所以他看见谁都是佛;你心里是臭狗屎,所以你看他是臭狗屎。”听了妹妹的话,苏东坡不语了,知道自己又输了。
我常常听到学生跟我说:谁谁谁说我小心眼啦,谁谁说我长得丑呀!听了心里很不舒服。我讲了这些后,学生心里就觉得舒服多了。他们就不会轻易地认同他人的说法了。
二、同理心(Empathy)
常常有家长来做咨询,说我那儿子就是不听话。这里就有一个家长告诉我:因为英语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说他“怎么那么不知羞,上课了还与同学说话?”但是儿子说根本就不是他在说话,老师冤枉了他,他不服气,与老师争辩起来。他后来也没有告诉我们,还是他的同学告诉我,我才知道的。我知道后对他批评,但是我说的没有效果,儿子的英语成绩就滑下来了。我着急,问儿子,他也不说。我知道他对英语老师不满,课也不听,上课就睡觉。我真是拿他没有办法呀!
家长很是苦恼。我就问家长:当时您是怎么看待儿子的情绪?
家长:我当然要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说他呀!上课怎么能说话呢?就算不是你,老师冤枉了你。你也不应该在课堂上与老师争辩呀!老师的权威、上课的秩序,同学们的时间,你有没有考虑呢?
如果是您,您当时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我想他会很生气。那您是否可以理解他一些呢?但是他还是错了呀!我怎么能赞同他呢?那以后他不与老师的关系更糟糕!
家长有很多担心,总之是怕得罪老师,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好,可是这样是不是就有个好结果呢?家长也承认孩子的目前表现的确让人担忧。家长就问:那我该怎么办呢?一般情况下,我就会给家长讲下面这个故事。
啄米的王子与年轻人
有个国王,国家很富强,可王子却得了个怪病:年轻的王子只会爬在地上像一只公鸡一样啄米吃。国王请了不知有多少名医,可是王子依然如故。国王真是伤透了脑筋。这一天,有一个年轻人来到王宫,说自己可以治好王子的病。国王很是怀疑,但是除此之外也名医别的办法,死马当做活马医吧,他准了年轻人。
年轻人一进王子的房间就学着王子的动作,王子啄米吃,年轻人也啄米吃,王子在地上爬,年轻人也在地上爬。王子第一次抬眼看这个年轻人,感到奇怪,也有人与我一样?他半信半疑。就这样年轻人呆在王子的房间有3个月,两人有了很大的信任,年轻人第一次担起杯子喝水,王子觉得好奇,他也模仿着年轻人的动作喝起水来,他还觉得很好玩呢!就这样年轻人取得了王子的信任,慢慢地把王子的病治好了。从此王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每当我讲完了这个故事,家长们都要思考一下。是啊,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一开始就给他一个判断:你这是不对的。一个帽子扣下来,孩子当然就不满了,“你怎么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呀?你怎么帮别人说话呀!你怎么就不知道我有多难过呀?算了,反正你理解不了我,我也懒得跟你说。”孩子的心门就此关上了,多可惜呀!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渠道没了。孩子的受伤的伤口也就只有自己慢慢愈合了。可是伤口没有包扎,只要一提起这件事,孩子就气不打一处来,生气、愤怒、不满,还有伤心等等负面情绪全面倒出来,家长当然就没辙了。
按照开心妈妈屈开老师的说法:包扎伤口、接纳情绪、疏导情绪、正确开导。我想这个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有好的同理心,我们首先要看到来谈者的情况,设身处地为来谈者着想,去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而不是站在他之外,去批评、判断。只有设身处地把自己的身份、角色、价值观先放在一边,你才有所了解,也才能感同身受。来谈者才会接纳你信任你。咨询关系才能建立起来,这就是同理心。罗杰斯是这样描述同理心的:“感受来访者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象’这一品质——这就是Empathy。它对治疗至关重要的。感受来谈者的愤怒、害怕或迷乱,就像那是你的愤怒、害怕或迷乱一样,然而并无你自己的愤怒、害怕或迷乱卷入其中,这就是我们要描述的情形。”(《人性的迷失与复归》江光荣著P.118)
以上就是我在咨询中常常思考的问题和想法,有一些实用价值,如果你感兴趣不妨试一试看。也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