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经典案例 > 杨丽娟追星悲剧的心理切片
 

杨丽娟追星悲剧的心理切片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09/6/11   浏览次数:1370  

      兰州杨丽娟及其家庭的追星历程引起媒体以及社会的强烈关注,从心理学角度看,有其背后深刻的心理成因。日前,本版独家专访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专家李子勋,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是带有偏执色彩的“家庭共病”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只有启动危机干预、紧急救助,让当事人尽快重建自我,才能慢慢从困境中走出。   ――编者

  李子勋访谈语录:

  ★从心理学来看,这显然是一个带有偏执色彩的妄想,而且将整个家庭深刻卷入。

  ★追星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封闭的生活,通过不断强化和“自我催眠”把念头变得牢不可破。

  ★封闭的家庭小系统酿造“家庭共病”。

  ★杨丽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她的梦已经实现了,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结合。

  ★只有启动危机干预、紧急救助,让她尽快重建自我,才能慢慢从困境中走出。

  这是一个带有偏执色彩的妄想,不是普通的追星梦想

  事件回放:  1994年的一个晚上,16岁的兰州姑娘杨丽娟突然梦到刘德华。此后三年,杨丽娟天天做同一个梦。她相信自己与刘德华有一种特别的缘分,于是开始放弃初中学业,把自己关在家里“专职”迷恋华仔,对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带从不放过收藏。甚至期望刘德华会来看她,就在家里等待。  李子勋分析:  杨丽娟的行为可能会被归纳为追星的一种,但又与普通意义的追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追星,主要源于青少年心理成长中的“同一性危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接纳,内心感觉压抑和分裂感,不能整合。不少青少年在自我认同不足时会试图通过对明星的崇拜来重建自我,他们模仿明星的服饰、爱好、习惯,有时想象自己也像一个被人喜欢的人,借此度过认同危机,获得满足感。因为喜欢明星而喜欢自己,因为有一群人都喜欢某个明星,而获得彼此认同、价值与归属感,这就是追星让人痴迷的地方。

  大多数追星从11岁开始,十二三岁比较明显,到十六岁以后开始消退,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被无意义感困扰,追星帮他们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一般来说,追星并不会妨碍青少年的成长,反而让孩子在榜样作用下选择积极的生活。追星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而是指向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虽然内心非常喜欢偶像,但在现实层面他们依然是个中学生、高中生。等到读了大学渐渐理性,通过社交、学习、能力来得到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追星的欲望便会减弱。如果有一天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要选择一种只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想成为别的人,追星行为就不再发生。  杨丽娟的追星,却不尽相同。

  首先,她原本对刘德华不熟悉,她的追星源于一个梦――重复做了关于刘德华的梦,才开始喜欢刘德华。而不是像一般的追星族,听了刘德华的歌、看了他的电影才开始喜欢。

  第二,一般追星可能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但不会放弃正常的生活,但是杨丽娟为了追星,16岁就突然不再走出家门,整天和刘德华的照片、歌声、海报待在一块儿。这就不完全像追星了,追星的人喜欢表述自己的主张,到处说自己喜欢谁。这个女孩则是在家里,还等着刘德华来看她。普通的追星不会凌驾在明星之上,不会期待明星会喜欢他,只是自己喜欢就够了。而杨丽娟脱离了社会现实,希望通过刘德华完成她的梦境。从心理学来看,这显然是一个带有偏执色彩的妄想,或者说白日梦,不是普通的追星梦想。

  第三,一般追星,家庭不可能全员参与并疯狂坚持。陪伴孩子看演唱会、听歌、给孩子买火车票看明星的家长都很少,更不可能想到卖肾追星,把整个家庭深刻卷入。而杨丽娟的追星,已经一波三折,每一波的力度都大得有点违反常理。

  但是,由于社会上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度不够,外人没有觉察出杨丽娟行为的异常,仅仅看做是追星。假设周围人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很早就会觉察出这个孩子怎么不来上学了,一些救助部门可能会上门,这时就会有信息进入父亲这里,说“你女儿需要帮助”。有不同的信息干扰父亲,他可能也不会被女儿追星的念头所控制。  要命的就是她把自己封锁起来了,从此不再成长

  事件回放:  1995年,由于女儿迷恋刘德华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不上学、不工作、不交友,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再接触外部世界,甚至不再走出家门。她的房间贴满了刘德华的大幅海报,经常听刘德华的歌,就这样沉入自己青春期的白日梦,不愿再醒来。杨丽娟的父母非常担忧,但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生争执。最终,父母无法阻挡女儿。

  李子勋分析:  脱离社会很可能是造成最后惨剧的重要原因。  如果16岁的杨丽娟虽然有一个梦,但依然可以正常生活,把梦想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本来没什么不妥。可一旦她为此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学习、朋友,梦上升到生活的全部,那么她整个生命的意义就变了。

  试想,当一个人切断了所有信息来源,整天不出门,只听刘德华的歌,一醒来就是刘德华的声音,而且多数是关于爱情的,对这个女孩来说,可能就会有一个“移入”,把自己移入到唱歌的对象――似乎刘德华的每句话都是对她说的,每首歌都是为她而唱的。

  13年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再知道真实的环境在发生什么,耳濡目染全是刘德华,任何人处在杨丽娟的位置,都可能失去理性。这就是“自我催眠效应”。到最后,她真的坚信自己与刘德华可能有特别的缘分。所以,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封闭的生活,通过不断强化自我催眠把念头变得牢不可破。可以说,从16岁开始,杨丽娟就已经像沉睡的白雪公主了,一直等着刘德华这个王子来kiss她。她不再成长,永远停留在那个地方。在外人看来,一个29岁的女人做出如此举动,可能难以理解,但事实确实如此,她的心理在那一刻就再也没有成长,只有刘德华的关注可以让她长大。当刘德华始终没有来的时候,她开始走出来去找他。

  从杨丽娟追星的表现来看,可以推测她有偏执型的人格,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病,仅仅是一种性格上的倾向。与普通人相比,偏执的人较真、认死理、敏感、多疑。不过这种个性可能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这个女孩16岁的时候虽然偏执,但假设她住校,生活在另一个群体里,这个群体里没有一个人偏执,她的性格可能会受到浸染,变得开放很多。也许今后进入另一番生活领域,早就把追星这个事情忘了,但是自我封锁就切断了这种可能性。  当全家被无意识地集体催眠,就会产生“家庭共病”

   事件回放:  当劝说与干预都无效时,父亲开始加入女儿阵营,要帮助女儿实现梦想。据邻居反映,杨氏一家平时跟外人说话都非常少,三个人基本都不和外界联系。如果有人在杨丽娟的问题上和老杨“较真”,老杨就会非常粗暴地打断他,很固执地说,自己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女儿完成心愿。从十年前开始,杨丽娟与父母先后多次到港、赴京,杨父倾家荡产筹募旅费,甚至卖房、举债,宣布卖肾支持女儿,可惜始终不能还女儿心愿,至多只是在远距离见到华仔,未能与他一起拍照、说话。

      李子勋分析:  杨丽娟不仅无意识采取了自我催眠的过程,后来也把父亲和母亲都催眠了。  当女儿不停地说,每天都在做一个梦,而且这个梦是有意义的,“每天晚上刘德华都对我说话。”信息被多次重复我们会失去对信息的判断力,犹如被催眠。女儿由于不断重复她的梦,催眠效应就产生了,接着爸爸也开始深信不疑。如同得到了神示,他和女儿都坚信与刘德华会有不一样的故事。当父亲也深信不疑时,就开始把追星当作一个事业了。他开始非理性地鼓励孩子参加演唱会,从兰州坐硬座到北京给女儿买1680元的门票。当时,妈妈似乎还没有被卷入,试图阻止父女的行为。但当父亲全力以赴时,失去了房子和财产,妈妈也只好接受丽娟的梦,至少还有一线希望,如果继续反对,就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此时,整个家庭就真正失去了理性。

  个中原因很简单,这个家庭的小系统是封闭的,爸爸不怎么跟外人说话,从来不跟人发生亲近的关系,缺乏和外界的沟通。退休以后把爱都给女儿,女儿的梦构成他新的生存价值,把早期对追星行为的愤怒转化为对明星的愤怒。如果说女儿对明星的追求还是一种纯真的梦想,那么父亲对刘德华的逼迫就明显带有攻击欲望。妻子的最后加入使全家都处在偏激状态,这就是心理学上经常谈到的“家庭共病”,在看到一个病了的孩子时,发现家庭里还有病的更离谱的父母。

  整个家庭共同得了一个病,孩子得了,父亲也得了,妈妈也得了。在外人看来,他们的行为和刘德华没有关系,但偏执个性的人会认为大有关系。举个例子,楼上走路有声音,偏执个性的人会觉得别人是为了整他才弄出响声的,不会想到别人可能是无意的;再比如街上有人吐痰,偏执个性的人就会觉得别人是针对他的,但是吐痰的人可能根本不明所以。偏执的人格是可以一辈子为一个信念或念头活着的,杨丽娟一家就是如此。问题起因是女儿也有些许性格问题,生活在青春期白日梦里不能自拔,假如此时社会和父亲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幻想、面对现实,孩子还有可能恢复正常的生活,父亲的推波助澜,甚至利用新闻界挑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比如宣布卖肾,让媒体给刘德华施压――“我的孩子追他追到这种程度,你总要见她一面”,坚信女儿的梦能够实现,就把一个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  实际上她已经达到目的,在精神层面与刘德华结合了  事件回放:  2007年3月19日,一家三口筹集了一万多元由兰州第三次踏足香港。由于旅费有限,两天后便四处露宿。杨丽娟后来被安排在25日参加庆祝华仔的歌迷生日会,杨氏一家满心欢喜,但杨女与其他歌迷一样,与华仔合照后未有机会道出心声。杨父得悉后非常难过。当晚一家三人到尖沙咀星光行一间通宵营业快餐店过夜,但母女俩一觉醒来,发现杨父已不知去向,桌上留下一封12页纸的遗书,于是报警。消防员搜索后,在附近海面救起杨父,送医院后不治身亡。

  李子勋分析:  其实杨丽娟已经达到目的了,在精神层面和刘德华建立了联结。  过去,刘德华可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现在因为她爸爸的死,刘德华不得不想到这个人,也为她烦恼心疼,可能也为她爸爸的死而内疚,甚至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她。从心理层面来看,他们已经结合了。  就像约翰·欣克利为博得明星朱迪·福斯特的关注,而去刺杀里根一样。朱迪·福斯特从此很悲伤、抑郁,一蹶不振。尽管凶手因为有精神病而关在精神病院,但是这个演员从此就和这个凶手在精神上分不开了。提到这个演员,就会提到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她而杀人。因为在茫茫人海中,两人产生了这种奇妙的关系。爸爸因为女儿能够结识刘德华而自杀,刘德华一定会终身记得这件事。其实他们在精神上已经真正地联结了,这是刘德华难以摆脱的,因为他们彼此认识、知道、影响,并被这么大规模地关注过。当然,杨丽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她的梦已经实现了,虽然不是公众理解的结合,而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结合。如同现实中男女恋爱,男人不想继续下去了,有些女人会选择自杀。因为自杀以后就永远不会失去这个男人。试想,即使男人结婚、生子、变老了依然记得她,且永远是她年轻的样子,这可比婚姻牢固,但在精神上是十分可怕的。只有集体沉默才可能有所转机,否则后果可能更糟糕 

 事件回放:  从2006年3月父亲宣布卖肾追星开始,媒体就开始大规模关注,并有媒体表示愿意帮助杨丽娟完成心愿。2006年10月,某电视台一个娱乐节目称只要杨丽娟配合制作一档娱乐节目,便可安排她和刘德华的“面对面交流”。但在等待了50多天后,这个承诺没能兑现。到今年3月26日其父自杀,事情被推向新的高峰,众多媒体追到香港、深圳、兰州进行跟踪。

  李子勋分析:  我个人认为真正能帮助这个女孩的是整体沉默,整个社会完全遗忘掉这件事情。

  这是符合心理学原则的。只有新闻媒体和刘德华整体保持缄默,不再对此事做任何反馈,不解释、不回应、完全忽视她,把关心的任务完全交到兰州地方政府,由政府启动危机干预、紧急救助,让她尽快重建自我,这个孩子才能慢慢从困境中走出来。因为这个时候意义就变了,大家不再认为她与刘德华真有什么关系,而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另外,如果杨丽娟知道她的一些过激言行根本传不到刘德华那儿,她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可能也就不会去做了。但是如果媒体继续介入,新闻记者继续做信使,过激言行又有了意义――能够给刘德华施加压力。也许媒体没有考虑到其中的危险,没有意识到,当有很多问题试图要去解决的时候,问题就大了。如果是一个念头就仅仅是一个念头,不会伤人,但你要实现这个念头的时候,它就重得要把你压死。

  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媒体保持沉默,不再采访关注。即使她们找了媒体,也可以回答:“对不起,我们现在的报道重点不在你这儿。”也许她们很快就放弃了。  最后,我建议青少年理智追星。其实,社会和心理学都不反对追星,社会本身也会为青少年推出一些榜样,比如体育明星、影视明星、艺术家、小说家等。因为青少年的生活是可塑的,通过这些榜样,他们会更朝着符合主流文化的方向发展。但要把握好度。追星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对偶像的崇拜是青少年必经的道路,这个道路只是让自己更加喜欢自己,并不是真的和偶像有什么关系。通过追星,可以激发榜样的力量,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