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疗法 > 叙事 > 参考书籍 |
Jill Freedman & Gene Combs(民89).易之新译.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台北:张老师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年).
刘小菁译(2001) 故事与心理治疗.台北:张老师文化.
Irene Goldenberg&Herbert Goldenberg(民88).家族治疗---理论与技术.(翁树澍,王大维译).台北:扬智.(原著出版年:1999年).
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民90).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
(廖世德译).台北:心灵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年).
金树人(民86) 生涯谘商与辅导.台北市:东华书局.
余德慧(民90) 诠释现象心理学.心灵工坊
◎ 朱光潜 / 谈美。
从故事中找到生命的出口。
——『故事与心理治疗』一书的序
周志建从小,我就喜欢听故事.
我会做一位谘商师,也许跟我喜欢听别人的故事有关吧.这几年,我找到了一个十分适合我风格的谘商学派---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有学者根本就直称它叫「故事治疗」.这个後现代心理治疗的学派,一改传统心理治疗的世界观与治疗方式,既不分析也不诊断,就是让个案叙说自己的故事罢了.个案从叙说故事中理解自己的生命并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改变就在其中,既简单又神奇.
运用故事,不但可以理解人的生命,同时可以开启个案生命的新经验.而说故事的人,不一定是个案,也可能是谘商师,谘商师听了个案的故事,因为有感,会再回应个案一个故事,故事在个案与谘商师之间往返,在听与说之间产生妙用,於是故事就被重写了(re-author).
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跟我谘商,说的是她与先生之间冲突的故事.珍(化名)与丈夫结婚二十多年,时有争吵,她形容自己过了二十年没有自己的日子,近年上成长课程,虽然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摆汤在做自己与做别人期待的妻子两者间的冲突依旧鲜明,尤其丈夫去年发现得癌症末期,医生宣判可能只剩一年的时间,面对先生的病痛与死亡,更叫她恐惧与害怕.
我请珍想像一下,二十年後,那时候虽然她先生不在了,而她却依然过的很好,那时候的她是怎麼过日子的,我请她形容一下.珍想了想,开始说:那时的她是一个人住,不过她不孤单,因为她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她会去上课,学东西,假日子女会来陪她…...当她叙说完後,我问珍:如果这是一个人的故事,我们给这故事的主角取个名字,她会叫她什麼 珍想了一下,告诉我:她叫海柔.她说这是她很喜欢的一个名字.
我说,好,我们就叫她「海柔」.你刚刚说海柔虽然是一个人住,不过似乎她很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我想把海柔的故事说的在细腻一点,你可帮我吗 珍点点头,充满兴致地,与我一起「说」海柔的故事.
我开始说了:海柔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女人,虽然头上有些白发,但仍保有女人优雅的气质与风韵,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我转头问珍)她立刻说:她一个开朗,乐观又有智慧的女人.(当珍说的时候,脸上立刻堆满了微笑).我继续说:她先生在她46岁因癌症去世,她有三个子女,也都各自成家立业了,因此海柔一个人独居在郊区的花园别墅里.海柔虽然一个人住,但是她不孤单,因为她有很多关心她的好朋友,而她三个孩子,孙子们,在假日时也都会轮流回来陪她.
她很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她喜欢在花园里种各式花草,有机蔬菜,她把自己的屋子布置的非常优雅有品味,因此她的朋友常常喜欢来拜访她.她喜欢看心灵方面的书,常常一本好书,一壶香茶,一盏黄灯,就是她一个美好的夜晚.(我看看珍,此刻的她有著幸福的表情.)我接著说:
她有几个知心的好朋友,都是跟她一般年纪,有时後,她们会相约一起去(我看看珍),珍接著说:一起去爬山,去旅行,去山上泡温泉,谈一些女人们的心事.偶而她们会轮流在彼此家里煮菜,喝下午茶等,海柔尤其喜欢做些饼乾类的小点心,跟这些朋友分享,有时後连附近的邻居都有机会品嚐海柔特制的小点心(我与珍相视而笑).
我又继续说:海柔虽然已经六十几,但她说她的生命才开始.她参加社区妈妈读书会,同时每个礼拜在医院里当癌症病患的义工,同时她也很勇於去尝试一些过去没做过的事,像是一个人出国旅行,学画画,陶艺等,她还说等到七十岁生日的那天,她想去高空弹跳呢(珍立刻张大眼睛,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喊著:「那太危险了」)好,那我们换成……(我又看看珍),珍马上说:办个「睡衣派对」好了(我们又相视大笑……).
我与珍一起完成了海柔的故事,我问珍:「如果你的下半辈子像海柔这样过,你会怎麼形容你这一生 」珍带著满足的笑容说:「了无遗憾.」
透过「海柔的故事」,珍建构了自己的未来,给了自己未来一个希望,一个愿景.後来当珍再跟我晤谈,说到一些生活的困境时,我都会问她:「如果是海柔遇到这事,她会怎麼想 」或「如果海柔在这里,面对你的问题,她会告诉我什麼 」而当珍,站在「海柔」的位置时,说出的话总是充满智慧,令人赞叹.
如同Anderson 所说:「语言并不是反映自然,而是创造我们所知的自然.」我真真感受到,每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就在创造一个现实,语言并不是被动的.而後现代的谘商师更是善於诱导个案以新的语言,新的故事来描述自己的经验,藉此让生命产生更多新的可能.
看完了这本书,再回头看看自己这些年叙事取向的谘商工作,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满足感,很高兴张老师文化能翻译这麼棒的一本书,对於我们这一群对後现代心理治疗取向有兴趣的谘商实务者,无疑是一大福音.
叙事谘商心得分享
周志建
长出「听故事」的耳朵
从小我就喜欢听故事.我喜欢说故事,更喜欢去听别人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我不但不会觉得负担,而且还能以欣赏的眼光,乐在其中.
叙事治疗强调倾听案主的故事,这「听故事」的耳朵与「听问题」的耳朵是不一样的.「听故事」的耳朵,是充满好奇,兴趣与欣赏的.而「听问题」的耳朵,是分析,检讨,给建议的.这两种谘商态度也大大不同:「听故事」的耳朵,态度是轻松,热切,关心,专注的.而「听问题」的耳朵,谘商师往往表现出「事态严重」,「你有问题」的表情,叫说的人是越说越沮丧,越觉得自己差劲.
能够清楚分辨出这两种「耳朵」的差别,实在是因为自己天生就比较是「听故事」的耳朵.虽然最早在研习心理学的历程中,刚开始也是被教导要如何做「听问题」的耳朵,或许因为那比较不是自己的「本性」,所以在学习过程总觉得怪怪的,哪里怪也说不上来,直到接触了叙事治疗,才「恍然大悟」,自己心里也起了很大共鸣:对呀,说故事,听故事本身就是治疗了,这不就是我本来的「看家本领」吗 这也是为什麼自己学叙事治疗能做的如此喜悦,有点心得,其实是它所讲的,就是我的「本性」,我的相信罢了.
这些年自己接案时,常常被案主的故事给感动的不能自己,这也是我接案的动力来源.例如:有一位患忧郁症,又有幻听,幻觉的酗酒个案,他念了四个大学都没毕业,每次都被退学,第一次来时他就告诉我:他是废人,他是有问题的,他对他的生命「投降」了.我对他说:但是我看你并没有「放弃」你自己,所以你看精神科医生吃药,又来谘商.他告诉:他的忧郁症是被「说出来的」(因为念某学校时,大家都说他是忧郁症,他说他只是心情不好),好几次他都想自杀.我说:可是你没死.个案告诉我:「对,我不能死,如果我死了就被他们说中了,我要活下来,活给他们看」.当案主这麼说时,我感动的差点掉下眼泪.後来他侃侃而谈他的故事,他是如何考上大学又被退学的,而且大学考的一次比一次好(从私立到国立大学),我听了故事以後,感动的问他:「你是怎麼办到的 要是我或一般人,被退学两次大概就放弃了,你怎麼能够『再接再厉』,而且考的一次比一次好 」
以「听故事」的耳朵去跟案主互动,他被当人看了,第一次,他觉得自己有了尊严(他告诉我).跟我谈了五次(继续会再谈),现在的他不再幻听,幻觉,晚上也可以睡的很好,更重要的是:他更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更有动力.上周他刚考上大卡车的驾照,同时也去了补习班报名考大学,他说他还要再考一次,这次他有信心,可以念自己想念的学校,而且毕业.他还说寒暑假他也可以开大卡车打工赚钱,不用给家里添麻烦.每每讲到他的故事,都叫人振奋,而类似像这样让人感动的生命故事,在我的接案经验里多不胜数,我真该好好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
对生命的相信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成长经验里,成功经验比较多,产生我对我自己的相信,自然当我在面对其他生命时,我也比较会去相信他们.记得刚开始学谘商时,训练要我们不要给案主「建议」,这点对其他受训同仁而言似乎比较困难,但是对我而言,却是十分轻易,因为我本来就相信:人可以自己有办法,人不需要别人常常给建议的.这是我的相信.
而近来当我在做谘商时,我就有这个体会:觉得你越相信生命,生命就越有能力.在谘商时,个案常常都会陷於一种看似「没有希望」的困境中,而因为谘商师的「相信」却带给案主「新的希望」.
有一次我就问我一位即将被二一的案主:「如果这学期结束,暑假时你接到成绩单,结果你没有被二一,而且有好几科都考的比预期中的好,你可以告诉我:你是怎麼办到的吗 」每次当我问个案这样的问题,其实背後的「暗示」就是在「相信」他是有能力办到的,而当我这麼「毫不迟疑」地相信时,往往案主就都能说出一番他预计的「作法」,让我听了惊讶地「乾瞪眼」,而我只要去把他所说的「作法」加以「具体化,具像化」就可以了.然後我发现,最後案主就真的会按照自己所形容的「作法」去做了,结果当然有就没有二一罗(成功的预言).这样的经验,屡试不爽,十分有效,这里面,我什麼都没有做,其实只有我对生命的「深深相信」而已.
爸爸对小琪的支持
当小琪走在自己所选择的
人生道路上时,
爸爸,妈妈,阿慈都会为她
感到高兴并支持她.
尤其爸爸会说:
「这是你选择的路,我支持你,
我也希望你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你走下去就对了!」
小结:“叙事心理学”指的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关心“人类行为的故事性”的观点或立场——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别人的故事来处理体验。研究叙事的心理学家接受的是这样一种概念:人类行为和体验充满意义,这种意义的交流工具是故事而非逻辑论证和法律规定的格式。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