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在重点中学就读的徐力为属于勤奋刻苦的学生,学习成绩稳定在中上水平。上高三以来,更是孜孜不倦,手不离书。爸爸、妈妈为孩子的懂事感到非常庆幸,只是觉得孩子的话越来越少,看上去心情总是很沉重。有一天早上,爸爸去叫徐力为起床,孩子突然抓住爸爸的手,说到:“爸爸,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为什么一定要考大学?”说话的时候,眼泪不停的流出来,脸上却看很平静,看不到任何悲伤的情绪。这奇怪的表现把父母吓了一跳,两个人不断追问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孩子感到挫折。但是徐力为只是反复强调:没有什么特殊的事发生,最近一段时间,“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考大学”之类的问题经常在头脑当中盘旋,想不出答案,又无法把这样的问题从头脑当中排除,学习受到很大的干扰。父母你一言我一语的劝了好一会,孩子又变得默默无语了。早上上学注定要迟到了,为避免老师的批评再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爸爸亲自将徐力为送到学校。中午,徐力为就回到家里,说了声头痛就躺在床上不肯起来。
案例分析: 徐力为的爸爸、妈妈非常担心,孩子为什么会在高三这么紧张的时候,突然开始思考起“考大学的意义、学习的意义”这些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突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是不是精神出了什么问题?实际上徐力的表现并不反常,这是典型的“考试焦虑”症状。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考试焦虑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开始的时候,这种焦虑激励他努力学习,希望通过努力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以便减少焦虑。但是长时间和大量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时候,压力越来越大,信心却越来越小。这时,学生心里的绝望情绪逐渐积累,付出这么多却注定要失败!他开始怀疑整件事情从开始就是错的。“为什么一定要高考?为什么非要学习好?”他希望通过证明这些命题是错误的来使自己不要承担失败的责任——不是我能力不行,而是这件事本身就不值得做。
案例二:
林琳是稳拿600分以上的“种子选手”,按理说应当对高考充满信心,但是让林琳痛苦的是,班级里有一些同学简直就是让人羡慕的“超人”。比如,有那么几名女生有佛教高僧“定力”,下课时间从来都在座位上不动,好像连卫生间都不用去!逼得林琳每次出教室时都觉得心里有愧,现在她只要一打算离开座位就要先“扫描”一下这几位同学在不在位置上,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她就干脆不离开座位。还有几位同学每次考试都超过她,而且不是超过一点半点,更让人妒忌的是,他们并不如她刻苦,总是嘻嘻哈哈,甚至还经常有上课睡觉的时候。同座小辛成绩不如林琳,但是上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小辛经常脱口而出就有答案,林琳有时候连题都没听明白呢。这些都让林琳感到无法招架的压力,她感到气愤极了,怎么自己就不能像这些同学做得这么出色呢?在学校没法发泄,她经常在家里发脾气。尤其是重要的模拟考试之前,总要闹一阵,然后才能安心学习、考试。
寒假开学后,林琳倒是不发脾气了,她反复多次地和父母说:“我要放弃了,我什么都不会,既然肯定要失败,那么现在努力还有什么必要!”父母见孩子学习压力这么大,就建议给她找个老师做做心理咨询。林琳总是不肯:“没必要,没用。谁都解决不了,别找人来烦我了。”
案例分析: 林琳的考试焦虑表现得更加明显。她太多地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其实,她所羡慕的那些优点并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是被自己想象出来的“超人”打倒了。有些父母喜欢不断指出孩子的缺点、不足,认为这样做孩子能够改正。时间长了,孩子也形成这样的观察模式: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观念上也认为必须改掉所有的缺点,否则就是完全失败,不可能取得成功。
考试焦虑,并不是复习备考道路上的“洪水猛兽”
其实,面临如此重要的考试,一点都不焦虑是不可能把复习搞好的,更不可能在最终的考试上取得良好成绩。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中等程度的压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时的专注力,增强自控能力。尤其是在长达一年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持续的学习压力难免让人有“耗竭”的感觉,特别是模拟考试前后,是焦虑集中爆发的“扳机点”。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害怕失败”上引向“追求成功”,就会将压力变成学习动力。
上面案例当中的两个同学,他们都是被“注定失败”的想法吓倒了。他们片面放大了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水平。他们都认为,要想高考成功就要做到百分百的掌握全部知识,会做所有的题目,这样他们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
举个例子,2008年北大理科的录取分数线是650分,与满分相比,得分率为87%,也就是说,即使考北大,你也可以有13%的题目不会做,所以,没有必要用100% 的目标吓倒自己。想考北大的同学,把你的得分目标定在得分率93%,这个目标就比较适当。然后再考虑一下自己在各个科目上哪些增分容易?增分点在哪里?怎么复习可以得到这些增分点?这样就形成了积极、明确的复习策略和计划,复习的效率就会相应的提高。
所以,只要调整好心态,就能化压力为动力。
考试焦虑是如何发展成为学习障碍的 ——情绪上的恶性循环——我应付不了了
当学生面临学习难题,特别是在考场上遇到难题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巨大的担忧、挫折、焦虑等情绪涌上心头。这时,有些学生就会感到“这种状态我无法学习!”“这种状态我在考场上一道题也做不了!”于是,就真的什么也做不了了。实际上,他们是被自己的不良情绪给吓倒了!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遇到难题就会产生更强烈的不良情绪,然后无法学习或考试,发展下去,一学习(或考试)就害怕遇到难题,一感到害怕就无法学习(或考试)。学习和考试就会受到严重的干扰。
心理上的恶性循环——错误的思维观念
发生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都存在过分夸大考试失败的可能性和低估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的问题。这种错误的思维观念使他们面临的压力不断高涨,尤其是在焦虑对学习和考试过程造成不良影响时,他们会进一步坚定自己能力不行的观念,从而形成心理上的恶性循环。
行为上的恶性循环——逃避
当人感到害怕的时候,产生的自然反应之一就是逃跑和躲避。很多学生在学习遇到难题的时候,会选择或明或暗的逃避行为,走神、借口休息或者出工不出力。长此以往,每到学习这科或者学习这部分的时候,就会有抵触情绪,不断拖延复习计划,甚至一想到这部分学习内容就头痛,逃避行为的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因此,解决学生考试焦虑的问题,必须在关键点上阻断这些恶性循环!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发生恶性循环的方面也不同,问题的根源也是千差万别的。同学和家长不要认为压力太大,休息一下就好了。复习备考到了关键时期,不适当的学习暂停不但起不到调节的效果,还会给处于高度焦虑状态的学生形成新的心理负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清除这些心理障碍,突破考试焦虑的束缚,成为学习上的强者,考场上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