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心理咨询”,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何谓“咨询”;因为目前社会对这一“常识”还有些误解。“咨询”是询问、对话、商量、讨论的意思。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概念与关系:狭义的“心理咨询”是关于心理方面的询问、答释、商讨、交流;“治疗”则是应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方法,对求治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适应社会和生活,促进其人格向协调、健康方向发展。咨询,任何人包括正常人、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可以咨询,所以也就包括老师;治疗,则是对患者的治疗。有的咨询结果,证明需要治疗;而治疗也离不开咨询。
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老师首先要接受心理咨询。为什么这么说?有些老师说得客观:“谁叫我们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呢?”
老师,在这里是代表教育体制方针、学校、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方法、全体教职员工又以班主任为主的一个广义概念。
简单地说,原因之一是因为学校(通过老师)的一些指导思想、作法和行为,成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应激源”。它对学生实施着特别强烈有的甚至是恶性的、持续时间长久达十几年的刺激。不解决源头问题,不去治本,而光去把学生当作控制的客体、治疗的对象,是难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
老师是学生的恩人,行为的动机和指导思想毋庸怀疑,怎么会是学生的“应激源”呢?这似乎不可思议。但请看看下面的事实!“应激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应激源”之一是社会环境。
(二)“应激源”之二是以父母为主角的家庭成员即家长。
(三)之三是代表教育体制和学校的老师:
老师与学生是师生关系。学生在校读书求知时,他们有很多的“交叉关系”。老师对教育又是“服从关系”,为了事业、职业或生计,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无条件地、积极主动地围绕着高考上大学这一“指挥棒”转。老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特别是学习成绩狭义地说是考试分数,十分关心。定期召开家长会,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以此联合家长共同教育培养学生。所以老师也是微观、直接的“应激源”。下面是笔者这些年来在一些普通中学做的调查——
1、教育体制和方针导向——
⑴教育体制和方针导向,简单说就是教育性质的倾向。文化大革命前曾是“素质教育”;文化大革命时是“政治教育”;现在虽然上面在喊的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很大比重是“升学教育”。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升学——那份高考的卷子。
⑵在落实“升学教育”过程中,集中一点就是一个高考“指挥棒”。通过这一“指挥棒”,指挥千军万马过这一“独木桥”。过了桥的彼岸,对国家是输送了人才,对个人则是成了“人上人”、“劳心者”,是人生命运的“分水岭”。
2、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⑴前些年分“重点”、“一般”中学,近年分一类、二类完中。
⑵评各级的优秀教师或班主任。
⑶课程设置前些年分重点、一般科目,轻视音体美;近年以中考、高考的科目为上课内容,不考的科目不被重视。
⑷按考试分数或成绩排队,即使制止了,实际上也在暗排。
⑸主要偏重于学科的考试,综合能力的测试少。
⑹前些年分“尖子生”与“差生”,后来又有什么“议价生”,近年有“条子生”、“选校(自费)生”,还有什么“后门班”。
⑺早自习,晚自习,课外活动要补课,寒暑假还要上补习班。
⑻书包重,作业多,放学回家还有“家庭作业”,虽曾呼吁减轻学生书包重量、不准布置家庭作业,但只要是“应试教育”导向,那呼吁必是徒劳的。
⑼每天学习时间长,超过8小时。现在昆明地区学校的课程一般在8—9节,有些省份的学校甚至在13节左右。前者接近8个小时,后者超过8个小时,但再加上早自习、晚自习和做家庭作业,全都超过8个小时。《劳动法》规定成年人每天工作8小时,而我们的《义务教育法》却不禁止“未成年人每天脑力劳动时间超过8小时”的“违法行为”。
⑽“升学率”,成了有些地方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老师能力和责任心大小的最重要条件和标准,是老师评职称、发奖金乃至分房的重要“硬条件”。
⑾老师有时对学生有人身体罚和人格上不尊重的地方,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不公平的时候,有“恨铁不成钢”锻打操之过急、过重的现象。——这一条往往是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前面已有交代:学生要求民主、公平、平等和人格尊严。
⑿近年重视了“特长生”,这体现了“不拘一格”和重视发挥学生的专长。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的阴影尚未消除。如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有个“毕业考”,但还不行。还要“升学考”,有的学校还有“择校考”和新生入学“编班考”。
⒀“偏题、怪题”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存在,搞得教与学关系紧张。
⒁给有来头、有权或有钱的家长的孩子“吃小灶”。
⒂认为“严师”能出高徒。“高”是考试分数高,“严”是严厉。
⒃“三仙过海”各显神通——“尖子”学生考高分,到哪儿都走“正门”;分数差点,家长交钱,学生可以走“侧门”;家长有权,学生能走“后门”。
3、教学方法——
近年多采取“多媒体”(投影)手段和采用试验、讨论的方式上课,有的如政治课还实行开卷、讨论式考试;但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揠苗助长、催化速成吃“夹生饭”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4、教师动机——
⑴恪守职业道德和职责,扮演好教师角色;
⑵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考上大学;
⑶为自己评职称、长工资、拿奖金、分房子等,创造硬条件;
⑷为了自己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5、教育在取得正面成果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
⑴马拉松超负荷地做功课,造成许多学生心身疲惫。
⑵许多学生厌恶学习,恐惧考试。
⑶培育出一些高分低能、擅长考试不善做事的“偏才”。
⑷有的学生因恨某门功课就恨其任课老师,或因恨某一位老师就恨他所担任的那门功课;进而恨读书。
⑸客观地生产出一些家长出钱、施权为孩子读书的“副产品”。
⑹形成了一种考分过线为“胜者”、不及格为“败者”的世俗;把学生分成等级,以分数高低“排座次”、“论英雄”。
⑺一些“金榜题名”者对学校、老师千恩万谢,而有的“名落孙山”学生则在心理对学校、老师千怨万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校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学校方面主要的原因,一是学习压力太大,二是某些教育方法不当,三是学校的一些环境堪忧。社会上已有“公检法、国地税,医院、学校、黑社会”的顺口溜。人们把学校与“黑社会”列在一起、归在一类,虽有些偏激,但也不是纯属“子虚乌有”。这就给稚嫩的心灵带来污染以至创伤。对于那些弱者,防御失败之后,产生心理障碍,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心理咨询,优化人生,家家心理,您理想的心灵家园......
报名电话:0539—8303828 2022112
临沂家家心理咨询教育中心 齐鲁心理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