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 浅议如何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浅议如何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10/4/23   浏览次数:1805  
摘要 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志做阐述。就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生理、环境、心理等几个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特定的工作性质、任务和对象赋予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幼儿教师以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身份,肩负着培育幼儿的神圣使命,在社会的广泛期待中,扮演着丰富多样的特殊角色。幼儿教师常常在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竞争日益加剧,幼儿教师的身心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幼儿教师自身健康生活和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幼儿认识活动是具体形象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是无意的,并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受到教师的影响很大。因而幼儿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仅不可能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且还会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管理者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分析对教师职业心态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心理健康维护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如何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同样适用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兰肯(RanKin.P.T.)指出,就心理卫生而言,优秀教师应具备:
 
  1、喜欢儿童和青少年;   2、自我调适良好,可为学生心理健康之表率;   3、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4、明了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途径,并能应用不同的技术以了解儿童和儿童的需要;   5、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室气氛;   6、能帮助各个学生满足其基本的情绪需要;   7、能鉴定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并知道再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们得到帮助。   我国心理学者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1、教师角色的认识。即对自己了解恰当并能愉快的接受自身职业。   2、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   3、教育独创性。   4、抗教育焦虑。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般地说,外界地刺激诱发人产生心理和心理变化。但是,周围环境刺激是否能使人精神紧张,引起某种生理变化而致病,则取决与个体对刺激的感知、评价、情绪体验以及对它的应付能力。归纳起来,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生理因素 人的生理发展使人心理发展的前提。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变化,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变化。年龄发展的生理变化像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内分泌腺的变化对人心理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人的年龄特征既包括生理的成熟,也包括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感知,评价的意识特点。同时,人的身体状态会影响人对环境刺激的评价和反应。身体健康强壮,通常让人看到事物都是美好的;身体虚弱多病则让人觉得一切都黯淡无光,令人厌烦和失望。在患上某种疾病时更会伴有不愉快的情绪,不是精神萎靡忧伤,就是易怒粗暴,更有甚者出现交感神经系统机能的亢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强,身体状态失去控制等。   2.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幼儿教师所处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活中物质条件的优劣会影响身体的发展,贫穷和不安会损耗人的生活力量,而烟、酒和食物过度也会不利于健康。生活的突然变化诸如家庭生活中的丧偶、离婚。失去亲人或独居等创伤对心理影响极大。工作环境是人们主要的生活中心,也直接影响精神状态。如工作任务重,待遇低,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同事关系紧张等,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情绪而导致疾病或引起心情的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事故。此外,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要求人们极力去适应,也易产生紧张的反应状态。    3.心理因素 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在注意、意志、情感、兴趣和个性及其动机和能力等方面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它是幼儿教师用以培养幼儿个性,促使幼儿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心理学家对幼儿教师的心理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关系的早期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其教育工作的成败。人在学习、工作时的效果如何,与他们从事这些活动是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分不开。幼儿教师组织活动时,能否把全部的心理活动都指向活动内容和组织幼儿参与上;能否注意到全班所有幼儿的活动情况(学习、言行和发展等);能否做好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这些都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优良决定着幼儿教师能否深刻影响幼儿和克服教育工作的一切困难。情绪或情感,在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中有很大意义。事实证明,冷淡、无情、情感上的缺陷等对于有效的进行教育工作时非常有害的。幼儿教师用以影响幼儿的是他们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以及他们对幼儿的关怀爱护的情感。幼儿教师的爱的情感既是教育者高尚品质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广阔而丰富的求知兴趣和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幼儿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主要动力之一。幼儿教师的兴趣中心应是幼儿个性发 展和所传授知识和教育方法的兴趣。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实施的整合性课程就要求幼儿教师更多的了解幼儿,研究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寻求有效的教育方法开展好各项活动。幼儿教师的个性影响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其人格的形成。要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个性,幼儿教师自己首先应具备优良的个性品质。工作动机作用幼儿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是能力。 幼儿教师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教育机智,专业知识,组织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教学媒体使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三、增进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要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固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难题,因为它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作为幼儿教师本身,应更多地从主观角度,立足于教育现实,去积极主动地探究保持心理健康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效途径。    1、幼儿教师应更多的关注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是工作的基础。身体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机能是否发生了病变,还包括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以及精神状态。幼儿教师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保证营养均衡,维持身体所需。二是锻炼,幼儿教师每日的活动机会是比较多的,充分利用好幼儿园制定的幼儿体育锻炼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在组织幼儿活动的同时也得到锻炼;幼儿教师还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如跳舞、打球、健身操等,多活动也就是多运动了。幼儿园也应组织幼儿教师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氛围。同时,幼儿园里应制定幼儿教师卫生保健计划,定期给教师上卫生保健课,做身体检查,让幼儿教师对身体状况进行自我监督。
  
   2、在生活上,居住条件和工资待遇不是个人决定的。幼儿教师要改善生活条件,最切实际的做法就是尽心尽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样的,社会也会给予相应的回报的。同时,幼儿教师还应学会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美化生活环境。不仅如此,幼儿教师还应注意处理好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上,幼儿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与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家长、幼儿、专家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教师保持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幼儿教师从事着培育幼儿的工作,经常处在特定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在角色的不断转换过程中,幼儿教师总要接受更多的来自人际交往中的考验。师生之间、师长之间、同事之间等任何关系的不和谐都可能导致幼儿教师的心理冲突,产生情绪焦虑。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摆正自己的生活位置,培养自己宽厚仁慈、公正无私、谦虚热情等优良品质。   3、在心理上,幼儿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克服角色冲突。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是由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的总模式。社会对幼儿教师期望的多样性,幼儿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幼儿教师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幼儿教师只有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在亲身体验接受中用它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最终自觉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时,其职业角色才算真正形成。要树立起正确的角色观,有效克服角色冲突所带来的心理失调,关键有赖于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自身的角色认识,并不断在角色认同中提升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坚定信念。一方面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尚,幼儿园内人尽其才的环境,是影响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角色意识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幼儿教师深刻认识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亲身体验作为幼儿教师的荣誉与自豪则是主观因素。幼儿教师要注意通过广泛的学习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兴趣,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大胆破除传统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角色期待。只有这样幼儿教师在扮演职业角色过程中才可能做到“心随所欲不逾矩”,才可能有效避免角色冲突造成的心理内耗,保持教育者应有的公正、谦逊、热情、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克服认知偏差。幼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幼儿是一种需要发展而且也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促使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现代教育日益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即强调以幼儿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幼儿服务。这要求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从幼儿的个性出发,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以尊重和热爱儿童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公正平等地对待幼儿的一切行为,包括他们的缺点和过失。这不仅是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上的要求,而且是对幼儿教师道德修养上的要求。
 
   (3) 幼儿教师扮好职业角色,搞好师生关系,使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动因。幼儿教育是一种凝聚着幼儿教师心血的充满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真正成功的教育必然熔铸了教师的理想信念、聪明才智和意志情感等精神特质,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写照。具有良好成就动机的幼儿教师,总是通过完成培育幼儿的神圣使命来赢得肯定,以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幼儿教师要想有效缓解因动机冲突带来的心理挫折,一方面有赖于社会不断从思想观念到制度保障等各个层面完善幼儿教育的评价机制,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幼儿教师自身襟怀坦白地正视动机冲突的存在。一要自觉摆正名利得失,做到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成绩不被肯定,荣誉受到损害时,更要保持积极的思想信念,学会在集体中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二要树立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尽力在客观允许的条件下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特别要注意追求认知方面的需求。身为幼儿教师要能扮好自我定向的学习者的角色,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促使自己向专家学者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此外,幼儿教师应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情绪,这属于反应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方法。例如,参加文体活动;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进行肌肉放松训练;整理书桌或衣柜,让一切井井有条;找个朋友尽情地倾诉等等。这些行为能宣泄情绪,或转移注意,或产生积极暗示。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久而久之,这些策略就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反应机制。    诚然,幼儿教师的素质关键是指心理素质。它不仅反映出幼儿教师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职业情感与兴趣,而且反映出幼儿教师的意志品质与人格特征,教育机智与教育技能。因此,重视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虽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求作为参考,以期能起到部分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
学心理咨询,优化人生,家家心理,您理想的心灵家园...... 报名电话:0539—8303828 2022112
临沂家家心理咨询教育中心 齐鲁心理教育网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