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为收藏-家家学校

 
动画载入中...loading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婚姻家庭 > 子女教育 > 从故事到规律
 

从故事到规律 

信息来自:    发布日期:2009/11/4   浏览次数:1500  

    教育有没有规律性?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在一家一户完全封闭的环境下完成“人化”过程的,所以家庭教育一直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当人们在叙述自己的家庭教育或自己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时,由于选材不同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使得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方法已经面目全非了,当人们应用听到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发现并不好用,并不能象人家那样把孩子培养成才。那么,我们能否找到具有重复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方法,谁都能使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人才呢?我认为,我似乎已经找到了家庭教育规律。本书将揭示这个重大的规律。本书的形成有三个来源。

    一、并非平凡的故事 多年来,我没有觉得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特别之处,好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哈佛女孩刘一婷》一书的热销,以及关于《卡尔-维特的教育》一书的传奇故事,促动我反思回忆自己所受到的家庭教育。通过回忆与反思,我吃惊地发现,我的父母尽管没有很高的文化,也没有明晰的理论指导,更没有清楚明确的教育理念,却凭直觉无意识地把事情做对了。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感谢上帝,他们竟然在没有人的指导而仅凭自己朴素的想法把那些教育大师们所教导的事情给做对了,这才有了一家六个孩子,出五个大学生、三个博士的故事。 1961年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当我驾着回忆之舟,在记忆的海洋中搜寻时,发现童年留给我的记忆,几乎都是美好的。蓝天白云下的嬉戏,草原上的追逐,夜晚的情歌已经是远景镜头;而父母教育我们兄弟姐妹时的情景却象昨天发生的一样,每一件事都生动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能随口说出父母教育我们兄弟姐妹时发生的故事30个以上。 我父亲是一个诚实与聪明的人。在我们周围,诚实的人很多,聪明的人也不难找,但把这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有些难能可贵了。我父亲大概应属于难能可贵之列吧。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性情温和却有原则的人,我从没有见父亲发过火,但却未有敢违抗过他的意志。当然他也从没有强迫我及弟弟妹妹们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父亲总是平等地和我们讲话,认真看着我们的眼睛听我们说话。这在那个年代是少有的。父亲的这种做法,培植了我们的平等意识,但却又使我们不敢造次。他从不打骂孩子,有问题总是跟孩子讲道理。对于我们那个落后地区的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一点就更稀奇了。当时他的同事们就很奇怪,他一不打二不骂,他是凭什么把我们这一帮孩子管好的呢?并且还个个在学校里尖子学生。如果你问他,他也说不太清楚,他会简单地告诉你:“对孩子不能打皮骂滑了”,有话要好好说。“父亲是他工作单位的中心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他的朋友到我家吃饭,父亲总是当着朋友的面,适当地表扬我们,而在那个年代的通行做法——“人前教子,人后教妻”。由于在大众面前受到父母的表扬,甩以我就得更加努力学习。 我母亲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在我成年之后,我跟母亲开玩笑说:“我觉得你是一个纯感性的人,理性程序被删除了”在我印象中,我母亲就是为了受孩子而存在的。她无条件地爱着我们每一个孩子。在母亲的观念中,她的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她总是对我们说:“你是绝对聪明的孩子,你是最好的”我经常与母亲打嘴仗:“你怎么知道我聪明不聪明?跟谁比较的?你说我是最好的,根据是什么?我看别人家的孩子也不错哇!”这时母亲就表现出纯感性的典型特点,她根本不跟你讲道理,她只是说:“我就是这么认为,我知道我是对的”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确认,奠定了我最初的自我价值,使我知道我很好,我是有价值的,我母亲喜欢我,因此使我产生了安全感。 我母亲几乎是凭着直觉做事的人的典型,我好象没有母亲用抽象性讲道理的记忆,她总是用直观的例子并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她的看法。我的母亲国为小的时候家里穷,我姥爷去世得早,被迫失学,所以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我记不清多少次听母新讲她没能念书的伤心故事,每次她含着眼泪讲完故事,我都会激动不已,从内心里觉得能读书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所以就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事实上,正是母亲的这些故事,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动力,而不是关于学习的大道理起的作用。 我母亲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要是她出生在有条件并且会教育的家庭,她一定会成功一个歌唱家。我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围坐在她身边,听她给我们唱,象“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康定情歌”、“敖包相会”、“二郎山”等等都是那时候听母亲唱的。后来我回忆自己童年,觉得是那样的美好,实际多数是指母亲带给我们的欢乐。这对养成我们兄弟姐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回忆自己超过的人生道路,从不同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似乎都能从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找到因果联系。多年来,我一直对“学习”这件事情痴心不改,喾只要学习就是没浪费时间,就是成长,就是收获,就感到快乐。总结起来,这种价值观及情感反应模式的形成,与我童年的家庭氛围和文化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我母亲没能念完书的遗憾,以及我父亲因文化太浅而导致他很多的无奈,这就使得我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崇尚读书。读书好坏成为家庭衡量人行为的第一价值观。我这里说的是真正体现在人们行为及情感活动中的价值,不是人们嘴上说的而实际上并不是按其行为也没有引起情绪反应的那些口头上所谓的价值。所幸的是,我父母虽然绝对笃信读书的价值,却没有强迫我们读书,他们用自己的感受来“感动”我们,鼓励我们好好读书,代大能有所出息。他们在家里创造了一种崇尚读书的氛围,并用读书的好坏来评价每个孩子的行为,却又同时创造了别一种平等的环境,让孩子对自己的行动为负责,而不是逼孩子做任何事。这在今年看来,就太难能可贵了,科就是奇迹。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人就太少了,那是个读书起作用论的时代;而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不强迫孩子学习的人几乎找不到。绝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根本就没有平等可言,所以家长强迫着孩子做事情被子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我1980年考入大学,进入我早已向往的学校—吉林大学。我上大学这件事,对我弟弟妹妹的最大作用,是发现考大学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要知道,在我的家乡,在我之前,从没有人是靠自己努力凭自己能力进入大学的,我是家乡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因此,弟弟妹妹们对上大学有了充足的信心,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后来弟弟妹妹就陆续考上了大学,而我们仨兄弟陆续都完成了博士学位。
    二、理论的探索 1982年,我在大学二年级时,学校团委为了教育我们这些大学生,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儿子的信》,我一下子就被这本小册子吸引住了,我对人的成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我几乎把能买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书全部都买到了,象《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集体的方法》、《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怎样培养真正人》等等,并如饥似渴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学说,奠定了我最初的教育基础。后来,我阅读了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家庭学校》,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当我读完了法车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后,对人精神的成长有了较确定性的认识。但是这时候的理论兴趣都集中在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的形成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开始对人的潜能产生了极大兴趣,对目前世界上关于人的潜能的各种理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涉猎和研究。通过对人的潜能研究,我认识到人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可是现实中的人们,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潜能,其最大原因是受“自我观念”的局限,而“自我观念”是童年在家庭教育和早期学校教育中形成的;通过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使我清楚地看到人的价值观排列是始自童年的家庭教育,而价值观决定了人的思考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从而决定了人的行为。由此,我体会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的精神人格的塑造。 后来,我又对《卡尔—威特的教育》及续篇、《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俗物与天才》、《神童作坊》、《天才儿童的思维训练》以及蒙台梭利幼儿教育著作等一系列家庭著作进行了深入研读。这些著作的精华,极大地丰富了我关于家庭教育的背景知识,使我对于家庭教育的规律性有了深层的理解。
    三、实践的验证 从1992年以来,我陆续为两千个家长讲过课,并直接为五百多个家长提供过咨询,在为家长提供咨询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孩子出现问题,100%是家长有问题。”从实践中,我发现,那些认为孩子行为有偏差的家长,当我跟孩子面谈后,我发现孩子没有什么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是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能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能无条件地爱孩子,不能真正信任孩子,不能体谅孩子是未成年人的现实,不能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等等。这一发现,是我不能把注意力焦点放在研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观察,我发现,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行为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性。也就是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并不是家长身上的问题的简单重复映射。我们发现,有些家长身上的赞美,孩子身上没有;而孩子身上却存在一些家长没有的缺点和毛病。那么这里的奥秘在哪里呢? 当我开设第四期家长培训班时,在课堂上,一个被诊断为是儿童多动症的孩子在课堂上不停地说话,他的母亲大声地训斥他,而他根本不听。面对那母子俩,我突然来了灵感,我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来自与父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所形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发现,对我来说,犹如拨云见日,顿时感到豁然开朗。我感到一下子抓到了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原来无法解释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后续的家长培训课程都以重建“亲子关系”为重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也是一位家长,我在教育我女儿的时候,把我对家庭教育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我诚心希望本书能够引起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更希望我们中国的家长们,认真研究家庭教育的规律,真正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改变自己过去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为我们的孩子们撑起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那么,改善国民素质将不再是一句口号,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会成为现实。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更多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健康管理师 心理咨询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社会工作师 营养师 职业生涯规划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技能认证培训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乐园 家家心理 语厚心晴 家家文化 与爱同行 家家心理健康学校 心理咨询 健康养生 职业教育品牌机构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开阳路西南润地大厦10楼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26586号 技术支持: www.a5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