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由来及概况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记者属高风险职业。西方心理学家将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 级(级数越大越紧张) ,其中矿工为8.13 级,是第一位,警卫人员为7.17 级,而新闻记者与飞机驾驶员、领航员紧随其后并列第三, 为7.15 级。
温州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项目研究“中国人亚健康状况”的试点城市之一。在这座“敢为天下先”的开放城市中,新闻工作者肩负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充分享受着职业的成就感,但又经历着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和因采编受挫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且要无条件地将个人情感置于公共利益之下,种种压力都有可能对新闻工作者造成心理消耗。
从本地心理门诊反映的个案来看,部分记者处于严重的应激状态,表现为存在严重的睡眠障碍、抑郁状态和人际关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职工作。
为此,温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拨出专项经费,启动了“温州市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课题研究,并联合温州医学院应用心理系、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身医学科、鹿城区精神病医院的教授、心理医生作为专家支持,对温州一线新闻从业人员开展心理调查。
从2008年4月起,调查研究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温州市广电集团等媒体1000多名一线采编人员中,随机抽取460名男女对象(其中包括瑞安广播电视中心30名,永嘉广播电视中心25名)。每个调查对象都采用国际通用的“心理CT”问卷,包括90项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亚健康状况测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应对压力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疲劳量表和睡眠指数等量表,以了解他们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对压力的应对方式等。
调查采用集体施测、陆续回收的方式,共回收问卷384份,最终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为81.5%。样本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反映温州新闻工作者的整体情况。本研究的样本以中青年为主,20-29岁占56%,30-39岁占30%,这接近新闻从业人员总体呈年轻化的状况。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九成人存在疲劳,并且身体疲劳大于脑疲劳。
疲劳量表测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新闻工作者存在身体疲劳或脑疲劳。在身体疲劳统计结果中,无疲劳感仅占7.2%,轻度疲劳的约占32.27%,中度疲劳占48.8%,重度疲劳约占11.73%。在脑疲劳统计结果中,无疲劳感占0.8%,轻度疲劳占90.93%,中度疲劳占8.27%,重度疲劳的为0。很明显,新闻工作者的身体疲劳大于脑力疲劳。而且,与其他职业年龄越大越易有疲劳感的特征相比,新闻工作者的年龄与疲劳程度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年轻人感觉疲劳的更多。
一般认为,新闻工作者是脑力劳动者,应该是脑疲劳更明显,为何身体更疲劳呢?结合其他量表及研究结果推测,新闻工作者工作时间普遍超长,在平均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人员中,“传媒工作者”的时间最长,平均每天工作10.56小时;其次是“商业服务业工作者”,为9.28小时(据《中国新闻网》),超长的工作时间自然带来身体的疲劳。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之初可能有短期的兴奋而备加努力,但随之而来的感觉就是工作琐碎、紧张、快节奏和生活无规律,加上各家媒体都实行工分制考核,必须多写稿、写好稿,却又因为工作经验欠缺而难免会有焦虑、失眠。据调查,睡眠质量与身体疲劳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长期睡不好会直接导致身体的倦怠感。
2. 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存在着失眠状况,总体失眠率高,年轻者更为严重。
此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结果显示,39.6%的人存在着失眠状况,总体失眠率比较高,比Ford报道的普通人群中10.2%的人有失眠症状的研究结果要高出很多。好在失眠者中有95.8%处于失眠的轻中度,属于亚健康失眠,男女比例差异不明显。96%的失眠者主观睡眠质量差。多半有着入睡困难,不能在30分钟内入睡;大多数睡眠时间处于中等水平,表现出易醒或早醒;过半的调查对象睡眠效率差,这也是失眠的主要症状表现之一。调查还发现,失眠现象可排除使用药物因素,没有一例调查对象有使用安眠类药物。另外,调查对象的日间功能紊乱因素的分布,也显示着失眠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被调查者的生活及工作。
调查同时发现,媒体工龄短的年轻人反而失眠比例高;20-29岁之间的睡眠质量,比30-39岁这一年龄段要差一些。当然,他们的生活规律也存在问题,20-29岁被调查对象87%以上在晚上12点以后入睡。
3. 近一半的人有躯体症状,表现为肠胃不适、头痛、背痛、肩痛、颈椎病等。
长期处于高压力、快节奏和无规律的生活状态,导致工作量大于自身能承受的范围,以至出现各种躯体化症状。此次研究结合体检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都有颈椎骨质增生与退行性病变等。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伏案、过度使用电脑,对颈椎造成一定的损伤。而根据心身医学理论,紧张的采编工作也会导致从业者因为精神紧张而出现肌肉紧张、偏头痛等躯体症状,颈部肌肉紧张则会加重颈椎压力,从而引发颈椎问题。
肠胃不适、胃炎,是新闻工作者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这与记者外出采访时间不定、三餐不定时、应酬多有关,另外也与心理状况有关。根据浙江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姜乾金的理论分析,种种躯体不适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某些心理的因素,因为身与心是相关的。人的肌体功能是活的,偶尔三餐不定时,只要在一定范围内,人体都可以自我调控的。那么,为什么新闻工作者胃病多?关键还是长期劳累,精神压力通过神经、内分泌,影响了胃酸、胃蛋白酶、胃粘液等的分泌,从而引发胃部疾病。
4. 一半以上的人有情绪问题,其中55.47%的人存在焦虑,50.4%的人存在抑郁,65.33%的人有强迫现象。
职业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职业特点使新闻工作者较其它行业的人更易产生焦虑情绪。因为新闻工作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到了规定时间就必须交稿或出版面,而且所在媒体都有严格的工分考核制度,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记者时刻都要紧张地思虑选题、采访、写稿以及怎么出新。因此,焦虑情绪日夜陪伴在记者生活中:因竞争而焦虑自己在单位中的位置,因考核而焦虑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务,因新的分工或岗位而焦虑自己的能力,因付出与回报的失衡而焦虑自己未得到公平对待等等。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在采编过程中,长期遭受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情感必须让位于理智。一些采访突发性事件的记者,要面对各种天灾人祸的惨烈场景,情感受到巨大冲击,身心经常处于各种应激反应。而新闻职业的特点又要求他们必须客观冷静地采写报道。情感和表达的矛盾必然会带来心理冲突,从而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若处理不当,会让人长期处于一种紧张、骚动不安之中,使其感到精疲力竭。调查中,有的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反映:在采访了自杀者跳楼和火灾死人的现场后,“很长时间不敢吃豆腐脑和腊肠”。其实,这已表明当事人处于心理创伤应激状态,但没有得到适时的心理支持。
与此同时,新闻职业是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职业,但是繁忙的量化工作任务,使他们无暇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积累,更易陷入职业倦怠,内心充满焦虑,引发惶恐心理,怀疑自己无法胜任,强迫自己无指向地读报、看杂志、上网、看书。
另外,新闻工作者面对读者和观众的审视,来不得半点差错,这就要求他们务求一丝不苟,十全十美。事前反复推敲,事后反复检查,久而久之会把工作中的习惯带到生活中,出现一些强迫检查症状。
5. 社会支持量表测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的新闻工作者中社会支持以正常居多,77%的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在应激理论中,社会支持通常被看作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它与疲劳、心理健康之间都存在密切相关。有着良好社会支持的人(包括来自朋友、亲人、同事的支持),即使常常遇到挫折,也可以通过亲友的支持而迅速走出心理困境。新闻工作者因为职业的特点,常常与各方面人士保持较好的联系,再加上他们比较善于沟通和倾听,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属于比较受欢迎的群体,社会支持相对较多。
另外,从样本检验分析,温州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态,除偏执女性略高于男性外,其余心理状态与性别无显著相关。
新闻工作者心理问题的应对方法
针对以上的结果分析和讨论,新闻工作者是值得关注的群体,尤其是年轻新闻工作者。那么,如何避害趋利,化解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具体建议如下:
1. 普通的应对方法
首先,记者自身要有自我调适的意识,保持积极、乐观、自信、向上的精神面貌;当遭受心理障碍、发生情绪危机时,可以通过休息、运动、购物等方式来转移心情, 进行自我疏导和排遣,也可以通过倾诉和交流的方式来排解情绪,或者直接求助于心理医生和心理医疗机构。记者还需要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积极的态度采编稿件,并能够在长期的奔波劳作中找到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其次, 媒体高层应该重视记者心理健康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轻记者心理压力,如实行科学的考评制度,增加休息时间,定期组织员工外出旅游,或者经常举办一些心理知识的培训、咨询活动或定期进行心理普查,也可以考虑聘请专职的心理医生。
记者心理健康还有赖于各级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各类新闻社团的关心。行业组织可以直接向记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也可以协助和监督媒体,为缓解记者心理压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温州市记协及时邀请心理专家给一线采编人员开展“心理疏导”讲座,并联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睡眠中心,为有需要的记者编辑提供免费中医改善睡眠和亚健康状态的活动,就收到了良好效果。
2. 不良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情绪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心理治疗是消除情绪障碍的一种有效方式。当然,对于严重的情绪障碍,采用药物治疗有时也是必要的。常见的自我调节方法有放松训练、音乐疗法、认知疗法、自信心训练等。
(1)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比较常见的是心理放松操,适合感觉焦虑的人群,入睡困难、梦多早醒的人和自感生活压力大者,可每天坚持做一次,可以缓解压力,帮助入睡、深睡。操作时,最好配以轻松舒缓的音乐,可以躺在柔软的床上,也可以选择一个舒服的坐姿。
(2) 音乐疗法
音乐是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曲调和节奏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在国外,音乐调节已应用到了外科手术及精神病、抑郁症、焦虑症等病症的治疗上。如忧郁烦恼时可以听《蓝色多瑙河》、《卡门》、《渔舟唱晚》等意境广阔、充满活力、轻松愉快的音乐;失眠时可以听莫扎特的优雅宁静的《摇篮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等乐曲;情绪浮躁时可以听《小夜曲》等宁静清爽的乐曲。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状况,选择适合的音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况。
(3) 认知疗法
这种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是由认知评价引起的。当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或自己的行为、思想做出消极的评价时,会给自己以不良的暗示,导致各种消极的情绪。如在面临挫折和失败时,就会形成一种自卑心理,缺乏信心。
对于不良的认知评价导致的不良情绪反应,心理学家伯恩斯提出调节方法: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把你的想法一一记录在纸上:分清哪些是消极的认知,哪些是客观现实,再重新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
(4) 自信心训练
自信心训练是通过增强个人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信心,来摆脱不良的情绪困扰。目前不少心理治疗场所都有专门的自信心训练课程,通过一系列心理游戏、人际互动等来提高咨询者的自信心。当然,仅仅靠心理医生的指导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自信心训练要贯穿于生活的每时每刻。首先,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心理医生曾提出“内功心法”,即相信自己有别人不具备的优点,不管面对什么人什么事,脑海中马上跳出自己的优点,并以此为支撑,找到自信的理由;其次,在做每一件事时,要全身心地投入,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不要有不必要的担心;第三,面对暂时的挫折,不要后退,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必要的时候,可以反复回忆以往自己成功的经验,体会当时愉悦的心情。另外,还有一些小策略,比如常在镜子前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能胜任××事”等;遇到问题时,让自己先微笑起来……这些积极的暗示,也有助于提高自信。
总之,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才能自觉地接受新兴事物,用健康的身心为社会鼓与呼。
齐鲁心理网 家家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