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青少年心理 > 学习障碍 > 如何看待学生去个性化状态下的侵犯行为 |
最近,听一位同学讲,上学期期末,学生刚刚参加完学业水平考试,不再组织统一的期末考试,老师课堂上继续组织学生复习,明天就要放暑假了,下了晚自习,同学们身心一下子放松了,有的大脑兴奋了,扯着嗓子喊睡不着,有的甚至直接买来啤酒或饮料,三五成群、或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庆祝活动”。领导和值班教师正常的晚睡查勤进行的不顺畅,只好悻悻的“返航”,刚走几步,谁料有几个学生从宿舍里伸出脑袋笑喊“哥们――回来!回来――哥们!”,弄得领导和值班教师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第二天,一查,三下五除二发现了昨晚“呐喊声”的“原创”,一声令下――回家思过!
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在心理学上谓之为“去个性化状态”。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平时不会做的行为,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可能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是非感、内疚、羞耻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在去个性化的情境中,个体往往表现得精力充沛,不断重复一些不可思议、平时看来荒唐不经的行为且不能停止,会表现出平时受抑制的行为,而且对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会引发自我控制机制的线索、诱发因素也无反应、视而不见。
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容易发生的情境。
我们怎样看待和理解学生去个性化状态下的攻击行为呢?一棍子打死,让其回家反思,显然有偏离实事求是、缺乏调查研究之嫌。
1.冷却法。尽量避免正面接触、直入现场,直接的呵斥、训示作用了了,往往适得其反,容易激化“矛盾”,有“煽风点火”之功。
2.对象转移法。想方设法使讥笑嘲讽的对象、攻击的目标,迅速转移或消失。
3.捻灭灯芯法。俗话讲,擒贼先擒王。对于容易发现的领头者、出头鸟,迅速“拎”出来,隔离;让其他人“树倒猢狲散”,没有了领袖,其他人也就没了兴致、怏怏而去。
4.功夫在平时,刻意培养。如果待其心平气和了,和其谈心,让其充分认识“随大流”(个人无主见、不成熟的典型表现)的危害;要自立自强、自主自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看事情、想道理,看的远一些看到一二三四;想的周到一些,想想前后左右;不做墙头草、消息树。
5.对其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这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在这个特定年龄阶段上的必然现象,出现了是正常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及时疏导、重新回到革命大道上来。
6.正确对待“从众”,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从众是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个性,该坚持的原则要坚持,该守的底线要守。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回家的心情感觉好!家家心理学校——开心幸福的港湾 报名咨询电话:0539-2022112 / 8303828 QQ:29928418 29928392 家家职业培训学校 临沂心理咨询 (www.lyxinli.com) 家家心理网 |
临沂心理咨询 儿童青少年心理 婚恋情感 亲子教育 学业职业规划 高考志愿填报 心理医生 焦虑抑郁 失眠睡眠障碍 健康养生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