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相当积极、颇为活跃的一个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能够左右或改变其他因素。教师在教与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教师队伍水准标志之一,同时还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个性的发展。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第五条有明确规定: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b]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b]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较为突出;
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有23.4%的小学教师超出"常模"2人标准差;
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杭州市教科所去年上半年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教师和班主任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再来看看媒体的有关报道:
据武汉晨报报道,一个7岁的孩子只因与同学嬉闹玩耍时说了句脏话,竟被班主任老师罚吃屎,事后,孩子因无法忍受精神上的痛苦而不得不转学。
河南省汝阳县一小学生张某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被老师随手掷来的小竹棍刺中左眼球,经鉴定为七级伤残。
辽宁省昌图县学生梁某因作业字迹稍微潦草,右尺桡骨端被老师打成骨折......。
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罚"吃苍蝇"者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剪断幼儿手指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
"这学期,我不知道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觉自己是在误学生,想起这些觉得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这是陕西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患严重心理障碍疾病,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前留下的遗书;
江苏盐城市区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也自杀身亡。
人们不禁要问:一向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现在到底怎么啦?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教师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种种迹象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二、教师的心理状况将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b]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二)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试验者从几个班中随机抽取出一些个学生,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差生。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有特殊的潜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一年之后,试验者发现这些学生真的个个成为了优等生。不管原先的基础是好是差,每一个学生都比他们原有的水平有了极其显著的进步。试验者将试验的真相及试验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们也相当吃惊。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可见教师的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大啊!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同样积极,积极的学,积极的思考。因为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如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要么阳奉阴违,使教师难以下台,这里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否产生师生对立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性格正在形成过程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成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三、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指向标,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社会的理解的支持:
全社会要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良好气氛,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气氛,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少说气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
经济地位直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虽然政府这几年下了大力气改善教师的待遇,但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在一些偏远的山村,教师仍然只是挣扎在贫困线上。再加上不时发生克扣工资的事件,又从另一个方面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作为政府领导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有条件的地区应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二)学校领导的重视。
学校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作为学校领导,要重视心理管理,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校园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关心教师,帮助教师改善工作环境,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帮助教师提高适应形势的能力。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成功机会,建立自信心与自豪感。
学校要改革教育评估体系,同时深入教师实际,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激励方式,避免产生一面推行素质教育一面保留应试评估体系的矛盾现象,提高教师心理满意度,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应定期邀请有关人士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览。
齐鲁心理网 家家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