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大地震中,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以无私无畏的勇敢与坚强,令世人刮目和动容:舍身护佑学生的教师袁文婷;失去10位亲人仍坚持在抗震一线的民警蒋敏;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地震孤儿的民警蒋小娟;背着病人转移导致自己流产的护士陈晓泸……, 在他们身后,挺立着更多与他们同样优秀的同龄人,冒险在废墟上搜救的普通士兵,奋不顾身的白衣天使,活跃在前线后方的志愿者,去而又返的献血者……。他们有相同的年纪,他们来自一个共同的群体-“80后”。
曾几何时,“80后”在不少长辈眼中是 “垮掉的一代”,他们在父辈的荫护下养尊处优,不曾经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挣扎和痛苦,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个人责任心,不关心社会和他人,喜欢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荒废光阴,习惯在富足的生活中自寻烦恼,浮躁、急功近利和热衷于自我表现。而就是这个饱受质疑的年轻群体,在巨大的灾难袭来之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并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用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扛起了时代的使命。
“80后”,以感动中国的温暖和坚强,得到了社会的重新审视和评价。“80后”,究竟是一直被误读的一代,还是在山崩地裂后一夜长大?健康863网著名心理学专家筱丹老师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烙印和历史使命。到了一定阶段,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前一代人必将退后,后一代人必将向前。而在国难当头的特殊时期,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的成长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汶川大地震以超越常态时期百倍的速度和力度推动“80后”走向成熟,在灾难中发育生长。
在物质和精神交锋愈来愈激烈的今天,“80后”对物质和成功的渴求比前人更加强烈,也更加崇尚自我和自由,这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遭受误解和管制。他们必须用坚强的意念和敢于担当的勇气去修正不足,才能顺利接过前人手中的权杖。巨大的灾难以其惨烈和悲壮,搭建起一个无比生动的人生课堂,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80后”物质主义的社会心态,唤醒了他们沉寂已久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强烈忧患意识,让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空前觉悟,更加深切地领悟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悲悯,对公民社会的认同。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无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磨难。每一场大的灾难都是对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考验。“80后”,用悲悯和珍惜,感恩和分享,责任和担当,通过了一次残酷的大考。他们正在成为共和国的脊梁,他们的成熟和灾难中凝聚的人心一样,同是破碎废墟的重建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