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成立的“世界精神卫生联盟”,由专业人员、患者和家属及其他感兴趣的人士组成。其宗旨就是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的认识:精神卫生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增加对精神卫生的理解,消除陈腐的偏见,减少歧视,增进寻求帮助、自助和帮助他人的能力。 在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之后的十多年里,先后有一百多个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并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至今已先后举办了13届活动,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如: ·1996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女性和精神卫生”
·1999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卫生和衰老”
·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200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身健康 幸福一生”
·200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身健心 你我同行” 今年10月10日是第十六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提倡心理咨询 促进精神健康”,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疾病及心理卫生问题,提高精神健康水平。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
放专题片等等。 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
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 从2000年开始,卫生部在精神卫生日组织
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The effect of trauma and violence on children.”) 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精神疾患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全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6年资料)。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
据1993年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由1982年的12.69‰上升至13.47‰。这些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另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根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所以,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也是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应该立即采取的行动。
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的“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